编号

          

 2003年度“陕西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荐学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建筑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课程负责人    李志民                      

通讯地址   西安市雁塔路13 

联系电话   029-82202041     

课程网址http://www.xauat.edu.cn/jpkc/jzx/index.htm               

申报日期       20039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二οο 三 年 九 月 十五 日


 

 

填 写 要 求

 

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李志民

性别

出生年月

596

最终学历

博士

教授/博导

029-82205696

工学博士

副院长

029-85527821

所在院系

建筑学院

e-mail

lizhimin710055@yahoo.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                本科            8学时/      5      450

建筑设计             本科            8学时/      5      300

建筑计划学           硕士研究生      4学时/      4      150

建筑计划学研究方法   博士研究生      4学时/      2      9

建筑创作             硕士、博士生    4学时/      4      4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本科98级(7名)毕业设计

建筑师业务实践(6k,建筑学979899级)

指导硕士生(2001年至今已毕业12人、在读27人)

指导博士生2

指导青年教师(建筑学科)8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大学生毕业设计创新研究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00-03  主要参与

21世纪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探讨   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    03-06  主持

建筑学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法探讨  本校                     03-05  主持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从考试型迈向学习提高型的探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核心刊物  20002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陕西省政府        1998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宝钢教育基金委    2000

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西建大            1999

优秀研究生导师                    西建大            20012002

陕西省教学名师                    省教育厅          2003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肢体残疾者行为特征及特教学校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基金委  99-02  主持

残疾者特殊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研究    国标              建设部  00-03  主持

肢体残疾者行为特征及环境研究      留学回国基金项目  教育部  99-02  主持

盲校卫生标准                      行标              卫生部  97-01  主持

快速建筑设计系列化研究            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    99-02  主持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快速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西建大学报(社会版),00.10,李志民(1)

中小学建筑的发展及其动向,西建大学报(自然版),00.12,李志民(1)

新型中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特征,西建大学报(自然版), 00.12,李志民(1)

教育の多样化·弹力化による高等学校に关する建筑计画的研究(1),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479号,95.04,李志民(2)

小学校における余裕教室の活用に关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第484p11312296.06,李志民(1)

小学校における特别教室の利用率 に关する研究,九州大学工学集报,第69卷 第6号,96.11,李志民(1)

design approach to new style's block plan of high schoo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93 on design amenity, kyushu institute of design93.11,李志民(3)

教育の多样化·弹力化による高等学校に关する建筑计画的研究(2),日本建筑学会全国大会,94.09,李志民(2)

中小学校影响肢残学龄儿童随班就读的环境障碍分析,西建大学报,02.12,李志民(2)

肢残学龄儿童入学障碍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02.12,李志民(2)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构成(含外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军

55.06

教授

建筑学

主讲

张勃

43.05

教授

建筑学

主讲

董芦笛

68.07

副教授

建筑学

主讲

王军

71.10

副教授

建筑学

主讲

李岳岩

69.08

讲师

建筑学

主讲

叶飞

71.10

讲师

建筑学

主讲

赵宇

71.01

讲师

建筑学

主讲

李军环

69.07

讲师

建筑学

主讲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队伍中有博士2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4人以及一大批青年教师。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人,40-502人,40岁以下6人。师资配置情况:系列课程每门课配置有教授带队,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梯形团队,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为115

教学队伍成员均为长期从事一线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老师,有良好的师德作风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中青年教师培养问题上,本课程每门课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梯队,以老带青,加速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几年来,从教学成果和青年教师所取得的成绩看,培养计划的效果是突出的,形成了一支有朝气、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教研活动涉及到建筑学专业的方方面面,提出的教改项目包括“21世纪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探讨”“分解递进式强化设计训练”等20多项,已解决专业基础训练与综合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徒手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利用模型训练空间构思能力等问题。相关教改成果得到省级与校级部门的肯定与表扬。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从考试型迈向学习提高型的探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核心刊物  20002

快速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西建大学报(社会版),00.10,李志民(1)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陕西省政府        1998       李志民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宝钢教育基金委    2000       李志民

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西建大            1999       李志民

优秀研究生导师                    西建大            20012002年 李志民

陕西省教学名师                    省教育厅          2003       李志民


3.   课程描述

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早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主要沿袭了欧美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强调艺术熏陶和师承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总体上沿袭过去模式的同时,又借鉴了原苏联的建筑教育经验,并聘请了苏联建筑教育专家,加强了工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了工业建筑设计等学科领域。这以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继续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了工程实践,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改革开放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广泛吸收国内外建筑教育的有益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建筑与整体环境的有机结合,注重地域建筑文脉的延续,参与社会实践,力求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1994年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后,根据评估委员会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结合21世纪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明确了新一轮的发展思路、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了专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建筑理论的发展前沿,强化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课程教学内容与思路

1)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2)建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①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

②实际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性教学环节

3)建筑与环境

①加强对人类聚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认识

②加强建筑物理环境控制理论的课程教学

③注重培养和建立建筑与环境的整合思维理念

④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强调基地环境条件的真实

4)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

①将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②安排综合设计训练,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相关知识全面把握

③要求学生开拓思路

④设计选题中较多地选用实际题目

5)表达能力的培养

①图面表达能力(徒手图、工程制图与建筑表现图)

②模型表达能力

③建筑摄影

caad能力

⑤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实践性教学

为使学生对建筑学专业及建筑师业务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安排有一系列的实践性环节,以社会为大课堂,拓展和深化课堂所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建筑师业务的全面了解。

1)认识实习

2)设计实践

3)建筑师业务实践

4)毕业设计(含毕业实习)

教学效果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见附件)。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近年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教材建设

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师近几年来公开出版多部著作、教材、自编教材、参考用书(见附件)。

期刊图书资料

新建的学校图书馆设建筑学院分馆,全部图书开架,方便师生阅览,全天开放,利用率高。建筑学院扩建了情报资料室,增加面积1倍多,图书期刊增加了60%,还增置了电子音像教学资料50余部、电脑检索系统,增设电脑,建立学院网页。

 

陈列室

建筑学院设有教学成果展厅和多功能展厅,建筑面积共400m,其中教学成果展厅主要陈列近期的教改成果和教学过程。多功能展厅经常更换内容,主要是教师作品展、校友设计作品展、教改实践成果等。这些展厅的开放,对加强学生的学习环节、激发学生创作思维起到了显著效果,已成为学院对外交流与展示的窗口。

 

实践性教学环境

1994年以来,我校将规划设计院纳入建筑学院管理,并与国内多个设计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了较为方便的实习基地。

 

网络教学环境

除学校拥有电教中心外,建筑学院还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从1994年以来,新建了多媒体报告厅,改建了原有的电化教室。报告厅的设备先进,配置完善,在1999年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评展和第8届国际城市地下空间会议等学术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资料建设中也从传统的幻灯片、录像带购置制作发展到自行制作光盘,把课内外教学手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一向重视教学法活动,经过多年不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以下卓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加强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化

·强调建筑空间环境的整合思维理念

·以空间为主线,强化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注重多学科的结合,培养综合素质

·遵循规律安排长、短、快系列课程设计

·强化多种表达手段的训练

·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课内方案研讨,多位教师公开讲评作为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1.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建筑学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建筑设计基础课,无论从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方面都被校内教育专家及主管部门选为榜样课程;在校内进行的教案评优中,建筑设计基础课连年获得一等奖及优秀教学组织奖。我校建筑学专业通过了1994年建筑学教育评估,质量优秀,合格有限期为6年,直到2000年又再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评估,合格有效期至2006年。

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摘录如下:该评估报告认真、详尽,与实际情况相符;教学硬件、环境、设备一流;教学整理工作提倡“严肃,严格,严明”的做法,总体印象良好;对学生的培养有良好的社会效果,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在全体教学队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课程获得了学生的良好评价。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课讲义、教学案例已经成为本地区同类型课程的榜样。据教学主管部门统计,近六年来没有同学在课程评价中对本课程有意见。

 

3.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本课程主讲人李志民教授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在陕西省教学名师评比中得到了省内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其中课堂录像资料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各主讲人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也有同样的教学效果。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由一系列课程内容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整体系列课。它的每个部分的教学都是讲课与设计实践交替进行的,课程强调系统整合、强化融贯机制,分阶段分环节相互衔接、循序进行、整体推进。

 

2.围绕建筑设计主线,按照理论教学与培养相结合、建筑设计与人类生存环境相结合、空间创造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几个方面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贯穿始终,相互渗透。在反复训练中实现从专业技能到思维理念的逐步升华。

 

3.重视运用徒手草图进行设计创作构思的训练,并通过工作模型和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空间创作和方案推敲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一向是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内容最多,周期最长,师资投入最大。国外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有近百年的历史,教育思想多由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沿袭而来或深受其影响。不过,由于各国办学条件、师资状况、教育体制、学生来源、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其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正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的建筑教育起步略晚于国外,在规模和水平上均存在一定差距。

我校是国内外知名的建筑类院校,总体来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师资配备、教材建设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尤其是两次以优秀等级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证明了我校建筑学教育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     需进一步不断完善课程的系统性。

2.     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需加强计算机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4.    需进一步增进本课程与国内外兄弟院校间的交流。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按本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建设目标确定为进一步加强其系统性。在明确各教学环节作用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进行课程建设。

具体步骤为:

修正完善各环节教学大纲;

按总体教学思路编写(选用)教材、教学参考书;

结合双语教学,增强与国外专业同行交流与协商;

提高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完善、提升现有教学课件水平,力争两年内完成高水平的系统性强的教学课件,为实施远程建筑学教育、缓解全国建筑学人才严重不足做出贡献;

年内网上公开教学文件及现有教学课件,两年内完成系统性强的网上课程教学资料登录工作。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课程简介、师资力量、教学成果介绍及其它相关内容。

详见http://www.xauat.edu.cn/jpkc/jzx/index.htm

 

 


6. 说明栏

 

 

1  所有教学环节都具有电子教学课件。由于2006年参加第三次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高科组规定评估前教学文件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大部分文件网上只能看到前3页内容;

 

2、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成果存有完整的图像文件,由于容量过大,无法全部在网上提供;

 

3、本课程是省名牌专业――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又具有教学环节多、系统性强、教师队伍庞大等特点,表中出现的教师名录仅为主要授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