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院(系)名  称         理 学 院        
                           课  程  名  称        工 程 力 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力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课 程 负 责 人         张 为 民       
                           申  报  日  期        2007.04.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二OO七年三月二十日

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为民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01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82202699

学 位

学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理学院

E-mail

zhangwmxjd@yahoo.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理学院 力学系 (710055)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工程力学,基础课,周学时4,5届450人
2.材料力学,基础课,周学时4,5届600人
3.理论力学,基础课,周学时4,3届360人
4.塑性力学,专业课,周学时4,4届150人
5.计算力学,专业课,周学时4,3届180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 指导工程力学专业2002级本科生生产实习,30人
2. 指导工程力学专业2002级本科生课程设计,15人
3. 指导工程力学专业2001级本科生毕业论文,2人
4. 指导工程力学专业200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2人
5. 指导工程力学专业2003级本科生毕业论文,5人
 近五年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1. 材料力学网络教学系统(署名第2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近五年来出版的教材和教学辅导书:
《建筑力学》(副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04
《塑性力学》(本人承担平面应变状态),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05
 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优秀研究生基础课任课教师(1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12月
2.陕西省高校工科基础力学课程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1人),陕西省
教育厅、陕西省力学学会,2003年元月
3.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署名第2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12月
4.多媒体课件优秀奖(1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6月
5.优秀研究生基础课任课教师(1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12月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用非局部微极场理论研究材料的局部效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基金,
2001-2003,本人为主要参加
2. 压电材料的傅立叶级数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基金,2005-2007,负
责人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成层地基一维土层地震反应解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03.02
2. 弹性地基上四边自由矩形板的振动,振动技术论文集,第一作者,2003.09
3. 指数函数剪切模量的成层土地震反应解析解,长安大学学报,第三作者,
2003.07

[1] 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张为民

1965.01

副教授

力学

课 程 设 计

冯仲齐

1952.06

教 授

力学

课 程 指 导

刘新东

1957.05

副教授

力学

教 学 改 革

李 力

1957.12

副教授

力学

方 法 研 究

刘 伟

1971.04

讲 师

力学

课 程 建 设

刘 彤

1974.08

讲 师

力学

课 件 开 发

孔旭光

1973.09

讲 师

力学

资 料 收 集

毛筱霏

1979.10

助 教

力学

资 料 收 集

曹书文

1979.12

助 工

力学

实 践 教 学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

工程力学课程师资队伍结构:
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4人,助工1人
博士3人,硕士11人,本科4人
50岁以上3人,40-50岁5人,30-40岁5人,20-30岁5人
师生比例达到合理水平。大班理论课的师生比例为 1 :120 ,小班实验课的师生比例为 1 :15 。
教学队伍的高级职称教师都具有20年以上教学经历,并且承担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授课次数15次以上,具备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经验。中级职称教师都具有8年以上教学经历,本课程授课次数5次以上。中、高级职称教师的年平均教学工作量都在500标准课时左右,年终考核多次优秀,。
为确保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力学系建立了严格的上岗培训和在岗培训体系。实行“青年教师固定导师制”,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定期组织力学系内部试讲和老教师示范教学活动。以上措施的实施使青年教师能快速熟悉并熟练驾驭每一个教学环节,效果显著。中青年教师分别获陕西省高校工科基础力学课程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一次。一人获我校首届青年教师教案评比一等奖,一人被评为2005年度校教坛新秀。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
1. 工程力学课程体系研究;
2. 工程力学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3.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创新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 工程力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1.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不断进行内容的整合和调整,实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结合,并注重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力求概念准确、层次清楚、语言简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
2. 在教学手段方面,在原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技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在试题库建设和考核方面,不断进行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工作。初步研制了工程力学试题库系统。课程考核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加权计算,平时成绩按实验成绩、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综合评定,
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 课程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形成了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
2. 确定了适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授课学时。对教学大纲进行论证和修订,使学生基本达到了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上习题课)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等)的紧密结合。通过课堂展示、提供交流和互动平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3. 已初步建立工程力学课程试题库。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基础力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探索与实践——教育与教学改革论文集,(署名第1位),2005
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理论力学课程教材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01
建筑力学教材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12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专业技术基础主要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双重性质。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亦具有代表性。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大学,具有五十年的历史,工程力学课程作为化工、环境工程、给排水、材料等专业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课也就与我校的历史一样悠久。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建校之初,即成立了力学教研室。力学学科是我校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2006年以力学教研室为基础成立了力学系。在力学系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治学严谨的教师在本课程主持课程建设和执教。教师们既重视基本理论又强调灵活应用;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学生。逐步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优良教风。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材的需要,近年来,在学校和理学院的支持下,力学系对“工程力学”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立体化建设。实现了“工程力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文字教材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配套、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1.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及我校的特色,我们对现有工程力学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审定,构筑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整合后,修订教学大纲。从内容体系上看,加强了与工程的联系,教师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增加了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力学建模等内容,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
2. 针对化工、环境工程等专业自编了《工程力学》教材。该教材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技术的前瞻性,剔除了个别不实用的内容和方法。本教材从工程力学的统一规划安排内容,避免了重复与脱节现象,使整个教材更加紧凑、连贯。同时删除了某些不必要的繁琐推导及内容,更加突出教学重点。在例题、习题的配置上注意了力学方法的掌握,适当减少计算技能的练习量,使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最基本的力学知识。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显著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此,专门研制了工程力学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4. 编写和使用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从2001年起在我校各相关专业工程力学课中配套使用了自编的“工程力学习题册”。扩充性资料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本课程以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全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改变了原"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自成体系的格局,将两门课程整合优化成一门工程力学。并且对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做到精简内容、降低难度、减少理论、加强应用、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同时兼顾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具体内容如下:
理论部分
第一章 引言
静力学基本概念,公理,约束和约束反力,力学模型的建立(受力分析及受力图)。
第二章 平面力系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力对点之矩,平面力偶,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统的平衡,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第三章 空间力系
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空间汇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力偶矩用矢量表示,空间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和平衡,重心。
第四章 材料力学绪论
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五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及工程实例,内力和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低碳钢的拉伸(压缩)试验,容许应力,强度条件,应力集中的概念,拉(压)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其解法,剪切的实用计算,挤压的实用计算。
第六章 扭转
扭转的概念及工程实例,传动轴的功率、转速与外力偶矩间的关系;扭矩和扭矩图。 簿壁圆筒扭转,纯剪切的概念,剪切虎克定律,剪应变,剪切弹性模量,剪应力互等定理。圆轴扭转的剪应力;极惯性矩,抗扭截面模量;扭转强度条件。扭转超静定问题。
第七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
静距、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组合图形静矩的计算及形心位置的确定。组合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组合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
第八章 弯曲内力
平面弯曲的概念及工程实例,剪力和弯矩,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及其在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中的应用,叠加法作弯矩图。
第九章 弯曲应力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纯弯曲理论的推广;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工字形及其它形状截面梁的剪应力。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截面,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十章 弯曲变形
挠度和转角;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式。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用迭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校核;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用形变比较法解简单超静定梁。
第十一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应力状态的概念,单元体,主应力和主平面;应力状态的分类。二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三向应力状态的举例与(简单)分析,最大正应力。广义虎克定律;比能,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能。强度理论;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使用范围。
第十二章 组合变形
组合变形的概念及工程实例;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拉(压)与弯曲组合时应力和强度计算;偏心压缩(拉伸);弯曲与扭转组合时的强度计算。
第十三章 压杆稳定
工程中的稳定问题,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临界应力;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安全计算。
第十四章 动载荷和交变应力
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提高抗冲击的措施。交变压力概念:应力循环与循环特征;疲劳破坏特点;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实验部分
(一)拉伸和压缩试验
低碳钢拉伸试验:
拉伸图,冷作硬化;应力一应变曲线图及其特征点,强度指标,塑性指标;
铸铁的拉伸试验
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试验
(二)纯弯曲梁正应力的电测试验
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按照认知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校不同专业的特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两部分内容同步进行,即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结束后,紧跟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课。目的是突出知识和能力这条主线,加强融会贯通,减少重叠。恰当的处理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各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课程内容新颖,知识面宽,信息量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环节是工程力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4学时必修力学实验和一定数量的开放性试验。其基本设计思想为:
1. 学习和了解工程力学实验研究方法;掌握工程力学实验中的主要实验技能;巩固所学课程和相关实验课的实验技能。通过让学生自学相关资料,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独立选择和使用相关仪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科学分析处理和表达数据,利用所学理论和实验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初步训练。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根据我校不同专业的特点,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有:
《工程力学》(北京科技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类专业使用。
《建筑力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建类专业使用。
教材随时代的发展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在此过程中,一直努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材,自编教材有:
《工程力学》(童申家、李力、张为民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9),机械类专业使用。
《建筑力学》(钟光珞、张为民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04),土建类专业使用。该教材出版至今已连续印刷五次,合计13000册。先后在多所院校得到广泛使用,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本课程拥有齐全的教学文件和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实验指导书等。同时在我校各相关专业工程力学课程中配套使用了自编的“工程力学习题册”。此外,学院资料室备有数量充足的教学参考书及相关资料。
 我校图书馆藏书141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09万册,外文图书17万册,期刊4421种;订购有清华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镜像数据库;并且订购多种外文期刊、数据库及学位论文,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特种文献和视听资料。
以上均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指导和便利,效果良好。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自编了《工程力学》实验教学大纲,工程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等,用于指导实验教学,使用效果良好。
实验教学环境
力学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实验设备250台件,实验设备总价值160万元,其中用于工程力学实验的设备100多台件,总价值约100万元。完全能够满足在校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要求。此外为学生开始的开放性实验提供实验条件,取得良好的结果。
网络教学环境
 随着我校校园网的建立,学生实践环境、网络环境得到改善。我们也为此制作了网上答疑系统,编制了学生成绩登记自动统计计算联表 。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教案、习题课教案等均已上网。学生成绩也实现了网上公布,为学生及时查询成绩提供了方便。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1.强调工程力学课程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各自专业中的关键作用。明确工程力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的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多角度去讨论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十分显著,深受学生欢迎。
3.加强课程实验和实践性环节,在必修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中,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4.工程力学的知识与工程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各种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启发性,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各种力学教具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制作了工程力学教具数十件(套)以及各类力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另外,在课件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动画、影片和图片。制作了《工程力学》及习题课电子教案,《理论力学》电子教案,《材料力学》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各种工程力学教具的综合使用,使得一些过度抽象的力学概念、难于理解的力学现象变得迎刃而解,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学生们的极大欢迎。
5.实行教考分离。考试均用题库A、B卷及标准答案,流水批卷。对考核结果及时作出试卷分析,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6.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邀请了校内外专家学者来举办与课程相关的系列讲座。在校内举办基础力学竞赛(已举办3届),组织学生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一名学生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非力学专业)力学竞赛二等奖。所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加,满足了优秀学生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工程力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治学态度严谨,备课充分、授课熟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精练生动、条理清楚,进度适宜,因材施教,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校最受学生的课程之一。

校外专家评价
从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反映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完整,适合当前的教学要求。教学手段先进,各教学环节设置合理并衔接紧密,教学设施完善。
从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看,内容遴选合理、内容详实、由浅入深、结合内容。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从调查表可以反映出本门课教学效果优良。本人认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力学课程已具备了校级精品课程的要求。

 学生的评价结果
 教学勤勉热忱,能按时上下课,无擅自停课、调课现象;上课能严格要求,认真辅导答疑,及时批改作业;平易近人,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教学方式;课堂有一定的深度、有新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思路清晰、概念正确、重点难点突出;能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清晰、流畅,板书工整;能启迪思维,引导我们掌握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恰当的使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习这门课程收获很大。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课堂教学录象重点突出、表述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关系,思考讨论题内容紧扣授课重点。授课中能较好的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该资料表明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良好。

 4.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 课程内容紧扣学科发展前沿、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关系,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初步形成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件等教材体系,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力学系建立了严格的上岗培训和在岗培训体系。实行“青年教师固定导师制”。中青年教师多次在陕西省及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
3. 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通过必修实验和开放性试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本课程在省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本课程具有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和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在教学方面多次获得学校的各种奖励,编写的教材被国内多所大学采用,获得好评。
总体上说,我校工程力学课程的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环节、实验环节等诸方面在陕西省高校中处于前列。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 网络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2、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个别学生因课业负担太重及多种因素的干扰,工程力学自学、自习时间难以保障,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5.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本课程建设目标为:
把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成具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通过2到3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潜心工程力学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继续调整、更新和改革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网络建设,确保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本课程的建设步骤为:
1. 加强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保证本课程具有合理的优秀教师梯队,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
2. 不断完善与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及其教辅材料的建设,确保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时代要求;继续编制或修订教辅材料,不断完善本课程的电子版和网络版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教科书和指导阅读。
3. 进一步完善网络资源建设,进行“工程力学网站”建设。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1. 2008年6月充实现有的栏目内容。
2. 2008年12月网络版的工程力学教学课件全面上网。
3. 2009年12月工程力学教学网站全面开通。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教学大纲
2. 教学日历
3.授课教案
4.工程力学试题库演示
5.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
6. 现场教学录像
7. 工程力学课程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 参考文献目录

6.推荐、评审意见


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
2005年 月 日

院(系)审批意见

 

 

 

 

 

 

(公 章)
2005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