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介绍 >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

 

1 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步骤
 (1)进一步完善课程创新体系的建构。不断在现有的师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材和教学环境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开拓教育资源的潜力。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样化与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2)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学术造诣深、理念先进、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团结合作及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3)延续具有学科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注重课程的适用性。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进一步突出学科的特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改革,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验环境的构建,建设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4)积极进行教改研究。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与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改工作,在已经形成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本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5)建设高质量、立体化的教材体系。注重不同形式教学素材的建设,建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学素材,以电子教案为授课和学习的辅助电子资源,以网络课程为后续教育和自学的网络资源,构建高质量、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2.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已完成网站主页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网上教学互动。[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和与教师互动平台等。
3.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均采用自编讲义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还提出系统的参考文献供广泛的阅读和精读。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多份参考文献书目。同时,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藏书的优势,鼓励学生使用学术杂志作为本课程的参考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利用我校建筑学院国外访问学者到访交流机会比较多的优势,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报告会。
 (3)配套教材:
1)吴志强、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郭彦宏著《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健工业出版社,1989
3)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4)培根著,黄富厢等编译《城市设计》,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
5)惠劼、张倩、王芳主编《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化工出版社,2006
6)惠劼等编《城市规划与设计资料汇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7)《生长型规划布局——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黄明华,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人居环境科学丛书——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周庆华;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生长规划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模式探索》,黄明华,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教辅材料
1)E·沙里宁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国建功出版社,1984
2)W·鲍尔著《城市的发展过程》,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汪德华著《中国城市规划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京祥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中国建工出版社,2005
5)K·林奇著《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6)汤道烈 任云英:《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古代城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
7)王军:《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03。
8)陈晓键:《陕西关中地区人居环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1。
9)王军著《城记》,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
10)惠劼等:《城市规划原理》(2004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11) 王翠萍编著:《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
12) 惠劼 张倩:《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法规资料集锦》,西建大校内发行,2003.05
13)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07。
14)周庆华等:《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
15)惠 劼等:《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
16)惠 劼 任云英等参编:《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三年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7。
17)惠 劼 任云英等参编:《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四年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7。
18)惠 劼 任云英等参编:《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五年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7。
19)其他,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等专业核心期刊。
4.网络教学环境:
  我校校园网以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为教学、科研、管理创造良好的现代化网络信息环境为目标。现已与中国教育科研网100兆光纤互联,并能实现核心节点双向千兆互联、楼宇千兆互联、百兆到用户桌面的高速、可靠、稳定、安全的网络。我校校园网覆盖了学校绝大多数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及家属楼,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流的网络平台。
  除学校拥有电教中心外,建筑学院还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从1994年以来,新建了多媒体报告厅,改建了原有的电化教室。报告厅的设备先进,配置完善,在1999年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评展和第8届国际城市地下空间会议等学术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资料建设中也从传统的幻灯片、录像带购置制作发展到自行制作光盘,把课内外教学手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上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注重教学互动与启发。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动态引入教学中,实时增加内容,课堂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目的是增加教材之外的大量信息,增进学生的理解和教学互动。
(1)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鼓励学生关注当代的热点问题。
(2)相关章节聘请校内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学生反应良好。
(3) 采用课堂调研的方式,启发式地让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
6.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与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
  加宽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