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教学整体安排  
教学整体安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学整体安排

 

2004 2005 学年第2 学期

 


  1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质点运动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及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阐明位置矢量、位移的矢量性。突出速度、加速度的瞬时性,以及运动的相对性和独立性。能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以及质点做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阐明位置矢量、位移的矢量性。突出速度、加速度的瞬时性,以及运动的相对性和独立性。讲清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已知的运动方程求导得到速度和加速度。如数学配合得当,也应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已知的速度或加速度用积分得出运动方程。

2.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可在中学基础上进行总结,并通过与直线运动对比给出角量的运动方程。

重点、难点:矢量及微积分的应用;速度、加速度的瞬时性;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

讨论、思考题、作业:

      对物理学及本课程的认识;运动的相对性和独立性;作业册中质点运动学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95__分钟,安排讨论__4___分钟,布置作业_1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质点动力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简单质点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总结性地讲述牛顿运动定律,突出惯性、质量和力的概念。使学生掌握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学会建立和求解运动方程。介绍惯性系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以及力学量的国际单位。

2.讲清保守力做功的特征,从而引出势能的概念。推导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引力势能的计算式。功的计算要提高到变力做功的问题。

3.讲清功能原理,使学生初步了解能量是状态的单值函数,而功是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与状态变化的过程相联系。

4.讲清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强调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的条件。

5.说明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

重点、难点:势能的概念;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其灵活应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势能的概念及守恒定律的灵活运用;作业册中质点动力学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3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2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刚体。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刚体的定轴转动,理解刚体的平动和转动,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基本内容:刚体的定轴转动。

2  重点:刚体的定义。

3  难点: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讨论、思考题2~3题,作业册中刚体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4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2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力矩、转动惯量、转动定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力矩、转动惯量,掌握转动定律。理解转动惯量的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基本内容: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2  重点:转动定律的应用、转动惯量的概念。

3  难点:转动惯量的含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讨论、思考题2~3题;作业册中刚体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5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3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角动量、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刚体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角动量概念、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刚体的平衡条件;了解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工业、科技等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基本内容:角动量、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刚体的平衡条件。

2  重点: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3  难点:利用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讨论、思考题、作业:

讨论角动量守恒的条件;思考题1~2题,作业册中刚体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6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3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谐振动的表示、所用物理量、能量。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谐振动方程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旋转矢量表示方法;理解谐振动势能、动能、机械能及其转换;了解工业科技中的各种谐振动及谐振动方程的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谐振动方程的建立,各个物理量的含义,旋转矢量表示方法,谐振动的势能、动能、机械能及其转换。

2  重点:谐振动方程的建立及应用,旋转矢量表示方法。

3.难点:相位的概念,利用旋转矢量建立谐振动方程。

讨论、思考题、作业:

讨论相位及超前、落后、同相和反相思考题1~2题,作业册中机械振动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7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4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波长,周期和频率,平面间谐波波函数,波形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机械波的传播速度,波长,周期和频率,平面间谐波波函数,波形曲线。理解平面间谐波波函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波长,周期和频率,平面间谐波波函数,波形曲线。

2.重点:平面间谐波波函数的求法。

3.难点:平面间谐波波函数的物理含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作业册中机械波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8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4 周六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波的能量,能流密度,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波的能量,能流密度,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理解波的叠加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波的能量,能流密度,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

2.重点:波的能量,能流密度,波的叠加。

3.难点:惠更斯原理的含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作业册中机械波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9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5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波的反射,半波损失,驻波现象;波的能量与能流,惠更斯原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驻波的形成条件和运动规律;理解波的反射、半波损失概念和惠更斯原理;了解波的能量与能流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波的反射,半波损失,驻波现象;波的能量与能流,惠更斯原理。

2.重点:驻波的数学表达式和运动规律。

3.难点:计算驻波的波节和波腹的位置。

讨论、思考题、作业:

讨论或思考:驻波的形成条件和振幅的分布规律;作业册中机械波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分钟,授新课_ _分钟,安排讨论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0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5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机械波小结;机械波典型题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解析法和旋转矢量法,由给定点的振动方程写出波函数,相干波的叠加规律,干涉相长或相消位置的计算;理解平面简谐波、相干波、驻波、半波损失、波的能量概念;了解振动和波动的关系,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机械波小结;机械波典型题分析。

2.重点:解析法和旋转矢量法,由给定点的振动方程写出波函数,相干波的叠加规律,干涉相长或相消位置的计算

3  难点:旋转矢量法,由给定点的振动方程写出波函数,干涉相长或相消位置的计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讨论或思考:解析法和旋转矢量法的比较,由给定点的振动方程写出波函数;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   分钟,授新课_   分钟,安排讨论___ 分钟,布置作业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1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6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光源,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获得相干光的方法,光程与光程差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着重讲述光的相干性及相干光的获得方法和光程、光程差的概念。

2.重点:光程、光程差的概念。

3难点:计算光程差。

 讨论、思考题、作业:

    各种形式的光程及光程差的确定;作业册中光的干涉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2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6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等倾干涉条纹。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相干光不同的获得方法,从而理解不同种类的干涉方法。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机理以及条纹分布计算公式。掌握等倾干涉的机理以及条纹分布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干涉方法的分类,杨氏双缝干涉的机理,等倾干涉的机理。

重点、难点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等倾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

影响杨氏双缝干涉有哪些因素? 请设计一套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在哪些情况下的等倾干涉可以不计半波损失?作业册中光的干涉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3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7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劈尖干涉;牛顿环;迈克耳逊干涉仪。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劈尖的构成,掌握干涉条纹分布特点;了解牛顿环的构成,掌握干涉条纹分布特点;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构成,掌握干涉条纹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劈尖的构成以及干涉条纹分布特点牛顿环的构成以及干涉条纹分布干涉的特点;迈克耳逊干涉仪的构成,干涉条纹分布的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劈尖、牛顿环、迈克耳逊干涉仪干涉条纹的计算公式;迈克耳逊干涉与劈尖、牛顿环干涉的差异。

讨论、思考题、作业:

劈尖、牛顿环的用途;设计使用迈克耳逊干涉仪对于某一透明介质折射率测量的装置,并推导测量公式。作业册中光的干涉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4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7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圆孔衍射。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暗纹分布规律的方法。掌握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影响的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夫琅和费衍射;菲涅尔半波带法;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重点、难点:

菲涅尔半波带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

如何确定半波带数;作业册中光的衍射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5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8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光栅衍射,光栅光谱。(x射线衍射)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光栅衍射公式。掌握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的方法。了解光栅常量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的分布的影响。了解x射线衍射。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光栅的分类,光栅衍射机理,光栅光谱,谱线的缺级与重叠现象。(x射线衍射)

重点、难点:

光栅光谱的缺级与重叠。

讨论、思考题、作业:

缺级是如何产生的;作业册中光的衍射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6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8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自然光和线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理解马吕斯定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自然光和线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

重点、难点:

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以及其基本规律。

讨论、思考题、作业:

如何获得和检验线偏振光;作业册中光的偏振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7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0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布儒斯特定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布儒斯特定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现象,布儒斯特定律。

重点、难点:

布儒斯特定律的应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作业册中光的偏振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8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0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光的双折射。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光的双折射现象。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光的双折射现象。

重点、难点:

o光和e光的概念。

讨论、思考题、作业:

作业册中光的偏振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19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1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波动光学小结;典型题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解析法和旋转矢量法,由给定点的振动方程写出波函数,相干波的叠加规律,干涉相长或相消位置的计算;理解平面简谐波、相干波、驻波、半波损失、波的能量概念;了解振动和波动的关系,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波动光学小结;典型题分析。

2.重点:光的相干性及相干光的获得方法和光程、光程差的概念。

3.难点:菲涅尔半波带法。光栅光谱的缺级与重叠。

讨论、思考题、作业:

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   分钟,授新课_   分钟,安排讨论___ 分钟,布置作业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0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1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统计规律的特征;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物质微观结构,掌握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握统计平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解理想气体压强的统计意义;掌握从微观分子动理论推导宏观压强公式的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热运动;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重点、难点: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的推导及物理量的统计意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及其实验依据;为什么说对单个分子或少数分子根本不能谈压强概念? 作业册中分子物理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1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2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温度的微观本质,自由度,能均分定律,理想气体内能。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自由度概念;掌握能量均分定理;掌握计算理想气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温度的微观本质;自由度;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

重点、难点:

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是自由度?单原子与双原子各有几个自由度?它们是否随温度变化?能量均分定理中的能量指的是什么能量? 作业册中分子物理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   分钟,授新课_   分钟,安排讨论___ 分钟,布置作业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2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2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玻尔兹曼分布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气体分子速率统计分布的意义了解麦克期韦速率分布定律,并能正确应用分布函数曲线分析问题掌握气体分子三种速率的统计意义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概念、速率分布函数、速率分布曲线;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分布曲线及其几何意义;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和最概然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几种气体分子速率的统计意义和利用分布函数曲线分析问题

讨论、思考题、作业:

速率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在相同的温度下,氢气和氧气的速率分布是否一样?在同一图中画出两种气体各自的速率分布曲线。作业册中分子物理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3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3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的概念;掌握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的表达式;可以进行与其有关的简单的推导和讨论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重点、难点:

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的概念

 

讨论、思考题、作业:

影响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标准状态下,常见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的数量级是多少? 作业册中分子物理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   分钟,授新课_   分钟,安排讨论___ 分钟,布置作业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4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3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功、热量和内能,准静态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由膨胀过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功、热量和内能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意义及数学表达式;掌握准静态过程中功和热量的基本计算方法;了解理想气体内能的基本特性,掌握CvCp的定义及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功、热量和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中功和热量的计算和热容的定义;理想气体内能的特性(焦尔定律)、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容热容和定压热容及其关系。

重点、难点:

内能、功和热量的意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对系统做功与传递热量有何异同?能否区分一物体的内能增加是由外界做功或传递热量而来的?系统对外做功的同时又向外放出热量的过程是否可能发生?举例说明。作业册中热力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5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4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准静态过程的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理想气体典型准静态过程(等体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中热量、功和内能的计算;理解绝热过程,掌握理想气体绝热过程方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理想气体典型准静态过程中热量、功和内能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绝热过程定义、理想气体绝热过程方程,理想气体绝热过程中功和内能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典型准静态过程的应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试指出等压过程中,氧气从外界吸收的热量有百分之几用于对外做功?                理想气体在绝热过程中既遵守pVr=常量,又遵守PV/T=常量,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作业册中热力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   分钟,授新课_   分钟,安排讨论___ 分钟,布置作业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6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4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循环,卡诺循环,热机的效率和制冷机的制冷系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循环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热机工作原理 掌握热机效率和制冷机制冷系数的计算;了解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循环过程;热机效率;制冷系数;卡诺循环;卡诺定理。

重点、难点:

P-V图中循环过程的分析;热机效率和制冷系数的计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循环过程的特点是什么?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有那些?作业册中热力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7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5   周三     3-4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及其等效性,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适用范围,熵及熵增加原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及其等效性;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了解熵及熵增加原理。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及其等效性;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熵及熵增加原理

重点、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及其等效性;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讨论、思考题、作业:

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的条件是什么?不可逆过程在日常生活具体的例子。作业册中热力学部分相应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   分钟,授新课_   分钟,安排讨论___ 分钟,布置作业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28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15 1-2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热学小结;典型题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复习巩固热学中的基本概念;通过典型习题分析,使学生掌握各种典型热学问题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热学小结;典型题分析。

重点、难点:

典型热学问题的处理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

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____分钟,授新课____分钟,安排讨论_____分钟,布置作业__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