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20分)
①
水资源:
地球上的各种水,如果对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或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有可能被利用的各种形态的水,统称为水资源,其内涵包括生存利用、生产利用、生态环境利用,外延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以后有可能被利用。
②
水体更替周期:
某水体的总量全部自然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③
水质型缺水:
某个地区水体总量充足,但是由于水体遭受污染不能被正常利用,致使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称为水质型缺水。
④
干旱指数:
一个地区的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⑤
生态环境需水量:
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平衡(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用的水量,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
从狭义上讲,为维持区域内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
⑥
水体污染: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⑦
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所谓点源污染,是指集中产生、并有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所谓面源污染,是指非集中产生、不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例如人烟稀少的山区、旷野、农村地带也有自然污染产生,降雨时污染物会随地面径流进入水体,这样的污染就具有面源的性质。
⑧
水资源管理:
指人类对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控制、监督管理。
二、填空(每小题2.5分,共20分)
①大循环过程包括:海洋蒸发、气流飘移、遇冷降雨、地表地下径流、汇入海洋
;
小循环过程包括:海洋蒸发、遇冷降雨至海洋,地表蒸发、遇冷降雨至地表
。
②地球水总量为 13.86亿km3 ,陆地水量总计 0.48亿km3 ,
陆地淡水总量 0.35亿km3 ,可以直接利用的 0.1亿km3 ,
占不足地球总水量的1%或不到淡水总量的25 %。
③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62000亿m3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8000亿m3 ,
其中河川 27000亿m3
、地下水
1000亿m3 ,排位于世界第 6 ;
河川径流年人均量
④表示径流的参数有 径流用径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 ,
影响径流的因素有降水和蒸发、地形特征、地质情况、植被状况、流域的几何形状、温度、湿度、人类活动等 。
⑤河流补给型式有 雨水补给型、地下水补给、冰雪融化补给、混合补给型
,
渭河属于 雨水补给、融化水补给、及地下水补给的混合型
类型。
⑥移动式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包括 浮船式、缆车式
。
⑦区域水量平衡关系式为 调入量+降水量-调出量=可利用量
。
⑧水循环的要素包括 降水 , 径流 , 蒸发 。
三、简答题(1~5小题中任选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水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并解释。
循环无限性。水资源与其它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具有流动性,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优良的循环性。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天然水资源系统,水资源在开采利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处于不断地开采、补给、消耗、恢复的循环之中,可以不断地供给人类使用和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
储量有限性。水资源处于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讲有“取之不尽”的特点,恢复性强。可实际上地球淡水资源的储量十分有限。地球淡水占全球总水量的1/4,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全球总水量的1/125,水循环过程具有无限性,水资源储量具有有限性。
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在自然界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
利用多样性。水被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生态平衡广泛利用,各种利用在数量上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在质量上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
利害双重性。自然界有部分物质可造福于人类,也可危害人类,水资源就是其中之一,它也具有利害双重性。关键是人类应该如何合理地控制和利用水资源。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线路有哪些?分别说明具体调水线路和用途。
要点如下:
东线工程:江苏扬州长江北岸,经山东至天津,
中线工程:丹江口引水,经湖北、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从长江干流通天河及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引水至黄河上游,经陕、甘、宁、青、蒙、晋等省区。解决西北及北方地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缺水问题,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
3.说明水资源保护区性质、任务、基本模式。
要点如下:
性质: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通过保护水资源修复生态。
任务:保护水源及水质。
基本模式:分3个区,重点保护区是水资源所在地;生态建设区在重点保护区之外,进行生态良性化建设;再外围是缓冲区,限制三废、交通、人口等污染。
4.水资源可利用性评价要素有哪些?并解释。
水量可利用性:考虑水体的水量要足够区域发展利用,包括生活、生产、农业、生态需水等,而且要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前提下利用,地下水利用不得超出水位下降极限值,否则可利用性不佳。
水质可利用性:进行水资源可利用性分析,少不了对水质的监测,如果水质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水量才有可能被利用。我国对水体的水质已经进行了分类,制定了划分水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按照GB3838-88标准,地表水的水质分为五类,称Ⅰ类水源,Ⅱ类水源,Ⅲ类水源,Ⅳ类水源和Ⅴ类水源。Ⅰ类和Ⅱ类水源水质良好,经过简单的处理及消毒后可供生活饮用;Ⅲ类水源水质受到轻度污染,经过常规净化处理(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可供饮用。Ⅳ类及Ⅴ类水源属于不合格或水质较恶劣水源,水体已经造受到严重污染,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技术经济可行性:地表水的可利用性,应考虑水源被处理达到目标水质的技术可行性,同时要考虑取水工程费用和处理成本及一次性投资,即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因为从水体中取水,水体的总水量或水量平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终可能会影响到水体周围的环境与生态,直至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要对取水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需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试分析它们的影响特点。
需水量的变化受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的控制,驱动因素促进总需水量呈增长的势态,制约因素则抑制需水量的增长。
① 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会引起生活用水基数的增大;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生活用水标准也会不断提高;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生产用水量的基数也在增大,产品质量的提高常常需要以增加单位产品用水量来保证;生态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求生态需水率进一步提高。以上因素都会导致总需水量不断增长。
② 制约因素,包括生产技术改进引起的单产用水量减少、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引起的总用水量减小、采取节水技术及节水措施后水量浪费减少等,是需水量增长的抑制因素。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用图表示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并分析人类参与循环时的污染途径。
图中表示了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过取水用水及排放废水也参与了水循环,由于人类的参与,水的自然循环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最终对水体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具体表现在:
(1)人类排放的污水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进入到自然水体,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一些挥发性的污染物随着蒸发进入大气,又通过降水污染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比如酸雨。
(2)人类开采地下水、地表水,造成自然水体的输出量增加,水体的更替周期减小,纳污能力降低,环境容量降低后污染进一步加剧。
2.评价我国水资源的特征,说明利用的困难性。
① 空间分布特征
A. 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南北相差悬殊。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等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却只占全国4.6%。
B. 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
地下水是水资源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受地形和主要补给来源降雨量的制约。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多河、山区(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山脉从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 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水资源不仅在地域上分布很不均匀,而且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无论年际和年内分配都是如此。造成时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是受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
③ 水资源与人口组合不匹配特征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水资源占全国的20%,人均水资源量
④ 水资源与耕地组合不匹配特征
北方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60%,水资源占全国的20%,耕地每公顷拥有水量
⑤ 江河高泥沙含量是我国水资源的又一特征
我国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和众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地形高差大,又有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山地,自然因素加上长期的人为破坏,很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江河挟带大量泥沙,这是我国江河的重要特征。黄河是典型的高泥沙量河流,其含沙量是世界之最。
⑥ 水资源受气候影响特征
我国近50年来,有20多年呈现北旱南涝局面。
降雨量一直呈减少势态。
由于高山冰川融水调节,各河流在出山口处的水量基本持平,但下游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温室效应使表面蒸发量提高,地面径流量减少。
以上6点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利用极不方便,导致发展极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