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王晓昌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312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教授/博导

电 话

029-82202125

 

博 士

 

副校长

传 真

029-82202125

所在院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E-mail

xcwang@xaua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

研究方向

水和废水的处理理论与技术

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

1-2

教学

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年份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别

周学时

(总学时)

届 数

学生人数

2005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概论(双语)

水质控制工程

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

水质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44

4120

420

440

440

环科01

双语03

硕士03

博士0304

博士0304

55

45

57

9

9

2006

环境科学概论(双语)

水质控制工程

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

水质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

胶体化学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480

420

440

440

460

双语04

硕士04

博士05

博士05

硕士05

38

49

3

3

71

2007

翻译与写作(双语)

水质控制工程

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

水质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480

420

440

440

双语05

硕士05

博士06

博士06

40

59

9

9

2008

水质控制工程

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

水质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420

440

440

硕士06

博士07

博士07

81

4

4

2009

环境学

水质控制工程

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

水质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456

420

440

420

环科07

硕士07

博士08

博士08

32

90

10

6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年份

实践环节名称

标准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2005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101.1

环科01

4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85.9

给水01

4

2006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91.5

环科02

4

2007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101.5

环科03

5

2008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73.5

环科04

3

2009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73.5

环科00

3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l         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负责人(2007年获准);

l         2005年第三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与研究”负责人(2006.012007.12);

l         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环境学”负责人(2008年获准);

l         陕西省“水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2009年获准);

l         主持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学》负责人(2007年立项)。

4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l         王晓昌主编.《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ISBN 7-224-07314-8)2005.

l         王晓昌. 依托优势谋发展 发挥特色创品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体会,《中国教育报》,2006.10.17.

l         王晓昌, 张承中. 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ISBN978-7-04-021912-8),高等教育出版社,pp.47-512006.

l         李志民, 王晓昌.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合格建设人才,《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体系》,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ISBN 7-900718-27-3)2006.

l         王晓昌, 金鹏康. 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思考和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2):1-32006.

l         刘艳峰, 王晓昌, 王劲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期望调查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96-992007.

l         王晓昌主编.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ISBN 978-7-04-022682-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l         刘晓, 王晓昌等. 基于ISO思想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4):80-842008.

l         石辉,王晓昌等. 关于新办专业发展的思考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 《高等理科教育》,82:41-452008.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l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地方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基于ISO思想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2007,排名第二);

l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环境类专业双语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7,排名第一);

l         陕西省精品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2009,排名第一);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育实践研究”(2005,排名第一)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地方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2007,排名第二)。

6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l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环境工程学》,2007.

l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ISBN978- 7-04-022682-9.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1-3

学术

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l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项目:“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08ZX07317)”(20082010),项目负责人;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污水生态回用及水环境质量保障(50838005)”(20092012),项目负责人;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新型可持续卫生系统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价(50621140001)”(20052008),项目负责人;

l         国家863计划项目:“生物造粒流化床物化-生化组合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开发(2006AA06Z328)”(20072009),项目负责人;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化床强化造粒法污水处理过程的物化-生化协同作用研究(50778148)”(20082010),项目负责人。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十项)

l         陈荣,王晓昌 (2009). Cost-benefit evaluation of a decentralized water system for wastewater reus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SCI源刊), 59(8):1515-1522.

l         王晓昌,李志华等 (2009). Effectiveness of fluidized pellet bed for removing soluble contaminant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源刊), 21:13–17.

l         何盈盈,王晓昌等 (2009). Complexation of anthracene with folic acid studied by FTIR and UV spectroscopie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SCI源刊), 72:876–879.

l         王晓昌,陈荣等 (2008). Optimized plan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wastewater reuse systems for housing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area of Xi’an, China.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SCI源刊), 58(5):969-975.

l         李志华,王晓昌等 (2008). Thermogravi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developed at different salinities.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SCI源刊), 83:359-364.

l         张崇淼,王晓昌等 (2008).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and viral contamination of urban waters: a case study in Xi’an, China.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SCI源刊), 58(3): 653-660.

l         李志华,王晓昌 (2008). Effects of salinity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SCI源刊), 58(12): 2421-2426.

l         何盈盈,王晓昌等 (2008). Interaction of anthracene with benzo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源刊), 26: 1373-1379.

l         李志华,王晓昌 (2008). Thermogravi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developed at different salinities.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SCI源刊), 83:359-364.

l         卜龙利,王晓昌等 (2008).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supported platinum catalys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moval of phenolic pollutants in aqueous solution by microwave-assisted catalytic oxida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源刊), 157:179–186.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l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污水再生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2009),陕西省政府,第一获奖人;

l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污水再生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08D01)”(2008.6),陕西省教育厅,第一获奖人;

l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城市供水水源扬水曝气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开发(07-2-56-R4)”(2008.1),陕西省政府,第四获奖人;

l         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研究(2007JB-2-011-R8)”(2008.1),天津市政府,第八获奖人;

l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我造粒型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03-1-07-R1)”(2004.3),陕西省政府,第一获奖人。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1)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13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029-82202729

 

 

 

 

传 真

029-82202729

所在院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E-mail

zhangli1@xaua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

研究方向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流域水文模拟

2⑵-2

教学

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l           “水文学”――专业基础课

2005   交通工程专业2002 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60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01-04    周学时4   学生人数118

2006   交通工程专业2003 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60

2007   交通工程专业2004 01-03        周学时4   学生人数93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6 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60

l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课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01-04     周学时4   学生人数118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5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60

l           计算机文化基础”――基础课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5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60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6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60

2006   环境科学工程专业200601        周学时4   学生人数30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l           “水泵与泵站”课程设计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22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2     学生人数22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2     学生人数22

l           “排水管网”课程设计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2     学生人数22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5       2     学生人数15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6       2     学生人数15

l           “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22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6       2     学生人数15

l           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1      13     学生人数10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13     学生人数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14     学生人数8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14     学生人数8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5      14     学生人数6

l           毕业实习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1       2     学生人数10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2     学生人数8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2     学生人数8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5       2     学生人数6

l           生产实习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4     学生人数12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4     学生人数118

l           认识实习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119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5       2     学生人数60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l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建筑工业出版社,副主编,2010.01.

l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编写人,2008.01.

l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水文学”精品课程. 排名第五,2008.

l           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精品课程. 排名第二,2009.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点规划教材项目:《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建设. 主要参加人,2005.12-2007.12.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l           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文学,排名第五2008.

l           陕西省精品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排名第二,2009.

l         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⑵-3

学术

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l         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渭河流域水环境解析中的应用,省科技厅,负责人,2006.07-2008.12.

l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渭河流域水污染的随机特性研究,省教育厅,负责人,2005.07-2007.12.

l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腐殖酸质子与金属的选择竞争机制及络合反应模式研究,省教育厅,主要参加人,2005.07-2007.12.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渭河流域水量水质耦合模型研究,负责人,2005.07-2007.07.

l         JST国际合作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主要参加人,2002.10-2006.12.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l           张荔,王晓昌.(2008) 小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型模拟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2(2):10-13.

l         张荔,王晓昌.(2007) 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径流及水环境特性分析. 人民黄河,29(9):28-29, 32.

l         张荔,解宝民.(2007) 渭河流域陕西片的水环境特性.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38(5):428-430.

l         张荔,赵串串等.(2007)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渭河流域水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1):61-65.

l         张荔,王晓昌.(2007) 水文水质综合模型与城市小流域河流污染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4):569-574.

l         张荔,王娜等.(2007) 水箱模型在小流域水文水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1):123-126.

l         张荔,解宝民等.(2007) 基于地理信息的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径流模拟.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7(3):396-400.

l         赵串串,张荔.(2007) 国内外流域水文模型应用进展. 环境科学与管理,32(10): 17-21.

l         张荔林金辉等.(2006) WASP6水质模型在渭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解析中的应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7(6):12-14.

l         张荔,孙艳群等.(200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流域径流量计算的方法研究,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7(5):21-24.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2)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袁宏林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51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029-82202729

 

 

 

教研室支部书记

传 真

029-82202729

所在院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E-mail

hlyuan@xaua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

研究方向

水和废水的处理理论与技术

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2⑴-2

教学

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l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课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2 01-04    周学时 4   学生人数 119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3 01-04    周学时 4   学生人数 12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4 01-04    周学时 4   学生人数 118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6 01-02    周学时 4   学生人数 60

l           “水质工程学”――专业课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2 01-04    周学时 6   学生人数 119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3 01-04    周学时 6   学生人数 12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4 01-04    周学时 6   学生人数 118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6 01-02    周学时 4   学生人数 60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l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22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2     学生人数22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4      2     学生人数22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5      2     学生人数15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6      2     学生人数15

l           毕业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1     13     学生人数8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13     学生人数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14     学生人数8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14     学生人数6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     14     学生人数4

l           毕业实习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1      2     学生人数8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2     学生人数8 

200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2     学生人数6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5      2     学生人数4

l           认识实习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119  

200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3      2     学生人数128  

2007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      2     学生人数118

200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6      2     学生人数60

l           生产实习

2005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      2     学生人数117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水质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负责人,2007-2008.

l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高等教育出版社,参编人,2008.01.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点规划教材项目:《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建设. 主要参加人,2005.12-2007.12.

l           建设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改革的实践之子课题12——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改革与实践. 主要参加人,2001.06-2003.06.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l           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文学,排名第三2008.

l           陕西省精品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排名第三,2009.

l           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给水排水工程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给水排水工程本科教学系列课程的设置及实践,陕西省政府,排名第四,2003.

l           校级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l         校级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⑴-3

学术

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造粒流化床高效污水处理机理及微生物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人,2006.01-2008.12.

l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专项项目: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工艺,陕西省教育厅,负责人,2006.07-2008.12.

l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生物造粒流化床物化-生化组合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开发,国家科技部,第二负责人,2007.01-2009.12.

l           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示范工程,陕西省科技厅,第二负责人,2006.01-2008.12.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参加人,2002.01-2004.12.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十项)

l           Wang X. C., Yuan H. L. et al. (2007) Fluidized pellet bed bioreactor: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55(1-2):59-67.

l           袁宏林, 刘永军等.(2007) 生物造粒流化床微生物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微生物学杂志, 27(2):1-5.

l           袁宏林, 刘永军等.(2007)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的微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 26(8):1199-1203.

l           刘永军, 袁宏林等.(2007)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生态科学, 26(1):75-78.

l           袁宏林, 刘永军等.(2007)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中微生物生长比较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7(6):973-978.

l           Pilot study of a fluidized-pellet-bed bioreactor for simultaneous biodegradation and solid /liquid separation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eding of Future of Urban Wastewater Systems-Decentralisation and Reuse, 2006.06.

l           Fluidized-pellet-bed bioreactor: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 Part 1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2.

l           生物造粒流化床——物化生化法高度集成的高效污水处理技术. 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08.

l         Fluidized-pellet-bed bioreactor: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 Part 2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for Sustainability2005.11.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l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我造粒型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省政府,排名第三,2004.03.

l           发明专利: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ZL2005 1 0041717.1),排名第二,2006.11.

l           发明专利:气浮水处理分离装置(ZL200410073500.4),排名第三,2007.01.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金鹏康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43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029-82202729

 

博 士

 

 

传 真

029-82202729

所在院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E-mail

pkjin@xaua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

研究方向

水和废水的处理理论与技术

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2⑶-2

教学

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l         “环境工程学”――专业课

2005   环境科学专业 2002 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54

2006   环境科学专业 2003 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54

2008   环境科学专业 2005              周学时4   学生人数26

2009   环境科学专业 2006              周学时4   学生人数30

l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基础课

2005   环境科学专业 2002 01-02     周学时4   学生人数54

l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

2007   全校通识课                      周学时2    学生人数112

l         “可持续发展”――专业基础课

2007   全校通识课                      周学时2    学生人数112

l         “水文学”――专业基础课

2006   环境科学专业 2003             周学时4    学生人数54

2008   环境科学专业 2005             周学时4    学生人数26

2009   环境科学专业 2006             周学时4    学生人数30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l         生态实习

2005   环境科学专业 2002          1     学生人数15

l         毕业实习

2005   环境科学专业 2001          2     学生人数6

2006   环境科学专业 2002          2     学生人数6

2007   环境科学专业 2003          2     学生人数7

2009   环境科学专业 2005          2     学生人数3

l         生产实习

2005   环境科学专业 2002          4     学生人数54

2006   环境科学专业 2003          2     学生人数53

l         课程设计(城市污水厂工艺设计)

2005   环境科学专业 2002          2     学生人数14

2006   环境科学专业 2003          2     学生人数14

2008   环境科学专业 2005          2     学生人数13

2009   环境科学专业 2006          2     学生人数14

l         毕业论文

2005   环境科学专业 2001         13     学生人数6

2006   环境科学专业 2002         13     学生人数6

2007   环境科学专业 2003         14     学生人数7

2009   环境科学专业 2005         14     学生人数3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l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环境工程学》教材建设. 2007.01-2008.12.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高等学校环境类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参加人,2007.

l           专著: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编人2006.03.

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l           陕西省精品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排名第四,2009.

l           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l           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l         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⑶-3

学术

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腐殖酸混凝过程中不溶性微粒形成及其聚集体的分形成长机制与凝聚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人,2008.01-2010.12.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腐植酸质子与金属盐及其羟基配位体的选择络合模式及活性点位分布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人,2006.01-2006.12.

l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专项:腐植酸质子与金属的选择竞争机制及络合反应模式研究.省教育厅,负责人,2005.01-2007.12.

l           陕西省城市节约用水规划. 国家水利部,负责人,2004.01-2006.12.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腐植酸-金属盐共聚络合机制及核晶凝聚动力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二负责人,2003.01-2005.12.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十项)

l           金鹏康,张文燕等. (2008) 臭氧氧化处理高盐量水中有机物过程中镁离子的损失. 环境化学,27(2): 202-205.

l           金鹏康,刘欢等. (2008) 混凝动力学方程的蒙特卡罗模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2): 398-402.

l           金鹏康,井敏娜等. (2008). 引入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 环境科学,29(8): 2149-2153.

l           Jin P. K., Wang X. C. et al. (2008)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Al ion in drinking water-case of Xi’an, China. IWA Chemical Industries 2008 Confernce.

l           Jin P. K., Wang X.C. et al. (2007) Evaluation of floc strength b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PDA online monitoring.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6(10):117-124.

l           金鹏康,白君平等. (2007) 高镁卤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工艺研究. 工业用水与废水,38(2): 40-44.

l           金鹏康,王晓昌等. (2007) 絮凝体的DLA分形仿真模拟及其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环境化学,26(1): 5-9.

l           金鹏康,张小峰等. (2007) 臭氧-生物活性碳工艺中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6): 829-832.

l           金鹏康,姜德旺等. (2007) 臭氧生物活性碳有机物吸附与生物降解量化分析. 安全与环境学报,7(6): 22-25.

l           Jin P. K., Wang X. C. et al. (2006) A dispersed-ozone floatation (DOF) separator for tertiary wastewater treat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9):151-157.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l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污水再生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陕西省教育厅,排名第五,2008.06.

l           发明专利:气浮水处理分离装置(ZL200410073500.4),排名第二,2007.01.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凝形态学与混凝机理研究,排名第二,2005.12.

l           发明专利:粉末盐电解氯气发生器(ZL 01 1 31744.2),排名第一,2005.06.

l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我造粒型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省政府,排名第六,2004.0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晓昌

1953.12

/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主讲教师、总负责

 

1971.03

副教授

给水排水工程

主讲教师、教材建设

袁宏林

1965.12

副教授

给水排水工程

主讲教师、课程建设

金鹏康

1974.03

副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主讲教师、课件开发

朱陆莉

1966.09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课程建设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知识结构:本课程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涵盖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内容涉及的河川径流、河流动力学、水文学、水质工程学、水环境工程学、水资源评价、水体污染与控制、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水环境模拟、城市污水回用等多个学科领域。

年龄结构: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包括了30-55岁不同年龄段,老中青教师搭配合理,可充分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中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计算机及网络技能强等特长,做好本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课件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实践环节强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并能满足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

学缘结构:本课程教学队伍中博士2名、硕士2名、在职博士2名。2名博士中,国外培养1名、本校培养1名。

师资配置: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师资配置为教授1名、副教授3名;校“312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人,学校学术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1人。主讲教师全部为高级职称,且每年配有10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均每60名学生配备一名主讲教师,每20名学生配备一名实践教学辅导教师。

王晓昌教授:任教2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成果丰富,推广效果好,连续多年年终考核成绩优秀。讲授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科学交叉学科理论基础(双语课程)”、“翻译与写作(双语课程)”、“环境工程学”、“胶体化学”、“安全饮用水保障理论与技术”、“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水质控制工程”等8门课程。

张荔副教授: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本科教学工作十多年,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1次,连续 2年年终考核成绩优秀。讲授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文学”、“水泵与泵站”、“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还承担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各项课程设计和实习指导工作。

袁宏林副教授:长期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本科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经验丰富,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3次,连续 3年年终考核成绩优秀。讲授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水文学”等课程,还承担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各项课程设计和实习指导工作。

金鹏康副教授: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工作近十年,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被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1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次,连续 2年年终考核成绩优秀。讲授了“环境工程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水文学”、“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的教学,还承担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各项课程设计和实习指导工作。

3-3

教学改

革与研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近年来代表性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成果

近年来,本课程教学队伍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及课程建设项目十余项,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材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实效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出版教材及教改教研专著近十部发表教改教研论文十余篇。

1) 教改教研项目

l         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2008年获准);

l         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文学(2008年获准);

l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学》(2007年立项);

l         陕西省教学团队:水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获准);

l         陕西省精品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009年获准);

l         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环境学”(2008年获准);

l         2005年第三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与研究(2006.012007.12);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环境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7.012008.03);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环境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2007.012008.03);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育实践研究(2003.022004.12);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水质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06.122008.12);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改革攻关项目:环境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2006.10-2008.12);

l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改项目: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改革的实践之子课题12——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改革与实践(2001.06-2003.06)。

2) 教改教研论著

l         张荔(副主编).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1

l         王晓昌,张荔,袁宏林.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l         王晓昌(参编). 2006-2010年——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I——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筑、环境与交通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7.

l         王晓昌(参编). 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3.

l         王晓昌(主编).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Vol 53 No 9.  IWA Publishing2006.09.

l         李志民, 王晓昌.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合格建设人才,《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体系》,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ISBN 7-900718-27-3)2006.

l         王晓昌主编.《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ISBN 7-224-07314-8)2005.

l         王晓昌(主编). Future of Urban Wastewater System-Decentralisation and Reuse.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5.

l         王晓昌(主译). 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概念、系统和实施.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05.

3) 教改教研论文

l         刘晓, 王晓昌等. 基于ISO思想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80-84.

l         石辉,王晓昌等. 关于新办专业发展的思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 高等理科教育,2008,82:41-45.

l         张荔,王晓昌. 小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型模拟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22(2):10-13.

l         刘艳峰, 王晓昌, 王劲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期望调查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96-99.

l         张荔,王晓昌. 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径流及水环境特性分析. 人民黄河,2007,29(9):28-29,32.

l         张荔,赵串串等.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渭河流域水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1):61-65.

l         张荔,王娜等. 水箱模型在小流域水文水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1):123-126.

l         王晓昌. 依托优势谋发展 发挥特色创品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体会,《中国教育报》,2006.10.17.

l         王晓昌, 张承中. 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ISBN978-7-04-021912-8),高等教育出版社,pp.47-512006.

l         王晓昌, 金鹏康. 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1-3.

4) 教改教研奖励

l         陕西省精品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王晓昌(1),张荔(2),袁宏林(3),金鹏康(4),2009.

l         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文学,王晓昌(2),袁宏林(3),张荔(5),2008.

l         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育实践研究,王晓昌(1),2007.

l         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地方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基于ISO思想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王晓昌(2),2007.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地方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王晓昌(2),2007.

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育实践研究,王晓昌(1),2005.

2近年来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每年都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动态发展趋势,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加深对水资源领域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水资源评价、利用与保护的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

本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参照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尝试采取双语教学,并融入科研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增强创新探索意识,扩展知识视野,活跃研究思想,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教学队伍一直重视并坚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相关的教学活动,为推动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解决了课程体系、课程规划、教材建设、课程发展、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成果显著。

3-4

青年教

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直注重对教学队伍的培养与强化,针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业务素质,强化了科研能力。

在课程的教材建设、课件开发、课程管理及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教材、专著的编写,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教材内容得以更新和完善,提高了对本课程知识的总体把握能力;通过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及网络资源的制作与开发,规范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课程管理,青年教师继承了老教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习惯,规范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得到学生的好评;通过参加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科研与工程项目,强化了青年教师应用水资源相关知识的能力,提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的能力,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近年来,经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本课程主讲教师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连续多年年终工作考核成绩均为优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张希衡教授评价:“近几年,通过学校教学督导组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中期、学期检查和评比,表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连续多年都达到了优秀,深受各届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根据全国给水排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修订的专业教学大纲,为该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国内尚缺乏该课程教学经验和可用教材的情况下,本课程小组从2001年着手编写校内教材,2002年开始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我国虽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办了给水排水本科专业,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经验,但多年来该专业教育一直注重从缺水工程开始的各个供水工程环节,而不大重视水资源本身的利用和保护问题。世纪之交,随着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专业人员越来越感到要保证向用户提供清洁可口、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优质水,仅仅重视水处理的环节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强调从水源开始的水质保障和水资源保护。本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

虽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课程小组而言在当时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但由于课程负责人王晓昌教授具有在国外多年从事与该命题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并直接参与过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非洲、东南亚、大洋洲开展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技术援助工作,因此比较熟悉该领域的专业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小组研究拟定了授课的方案和主要教学内容,编写了与此相应的校内发行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07年向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交了正式出版的书稿,并于20081月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正式出版。

课程开设初期的2002年使用的校内发行教材以及讲授内容中,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相当多的内容继承了传统的“取水工程”的教学经验,而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则主要注重讲述水源的污染防止技术与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几乎每年都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和调整,逐渐加大了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的节水技术、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通过校内发行教材的两次修订,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教学体系。

由于作为水资源的自然或人工水体按其提供不同目的用水的作用就有一定的水域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分区要求达到特定的水质要求,因此课程逐渐注重从水环境的角度来论述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而形成了给水排水专业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有机联系。从2005年起,本校的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也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列为选修课程,因此课程小组的教学任务和扩大到了三个专业的范畴。教学范围的扩大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调整。最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体现了这种专业渗透和融合的特点。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针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处西部、生源一半以上来自西部的特点,以及西部人才短缺的现状,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能从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多个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目标:“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所阐述的许多概念、原理、理论和计算方法为其他专业课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内容。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理论、水资源可利用量和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熟悉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水资源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在后续课程中能够较好地运用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水资源问题。

课程定位:“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既是本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本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的选修课。随着全球环境变化、水资源短缺及节水等环保意识加强,计划在今后5年内将该课程列为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课程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1) 水资源概论

l         基本概念

l         水循环和水资源

l         地表水资源

l         地下水资源

2) 水资源利用

l         需水量

l         水资源可利用量

l         区域水量平衡

l         取水工程

3) 水资源保护

l         水体污染

l         水环境质量

l         水资源保护技术

4) 节水技术

l         节水的必要性和潜力

l         农业节水

l         工业节水

l         城市生活节水

5) 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

l         可再生利用水资源

l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l         污水再生利用的水质标准

6) 水资源管理

l         水资源管理概述

l         水质与水量管理

l         水价管理

l         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上述6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按照重点教学内容和扩充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组织。其中:水资源概论、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为重点教学内容;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为扩充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32。其中,重点教学内容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其讲授学时占到课内学时的75%;扩充教学内容为本课程相关知识的扩充,其讲授学时占到课内学时的20%。此外,还安排5%的课内学时进行课程总结。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本内容

重 点

难 点

水资源基本概念

水资源概论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保护

节水技术

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概论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

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针对课程的重点及难点,突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点。通过重点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水资源的基本概念、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技术、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技术、以及代表当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的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从而达到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与此相比,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虽不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但也是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讲授,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框架的全貌。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没有在课内学时中专门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际案例和工程的了解,教学小组设计了2种课外实践环节:

1) 通过课程网站的“网络资源”栏目,为学生提供了解国内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实际案例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并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辅导,从而达到一定的实践目的。

2) 每一年级在本课程的授课周内,安排一个周末进行水资源的实地考察。西安市黑河供水工程(水库)和渭河(天然河道)是实地考察的两个选择点。

上述课外实践环节虽然属于引导性自选的教学环节,但实施以来一直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从2002年开设以来,鉴于国内缺乏针对给水排水专业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的情况,一边进行校内试用教材的编写,一边进行课程教学,然后根据教学的经验,不断进行试用教材的修订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由课程负责人王晓昌教授任主编,主讲人袁宏林副教授、张荔副教授参编,于2007年完成了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正式编写工作,并于2008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ISBN978- 7-04-022682-9)。该教材总字数35万字,其中正文约23万字,是教材的主体部分;阅读材料和附录约12万字,提供相关信息和扩充性资料。此外,教材的每章均附有思考题,是重点内容的重要提示,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教材阅读和复习。教材正式出版后,得到国内给水排水专业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视和好评。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杰教授认为该教材“能够独树一帜,形成了突出的特色,成为本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胡洪营教授认为该教材“内容新颖,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达到了很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是给排水工程专业以及环境类专业领域的一本优秀教材”。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反馈的情况,该教材2008年出版后已售出2000多册,有近十所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予以采用。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一是在过去的校内发行教材和目前已出版的教材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扩充性资料(在出版的教材中为小字排版),二是在已建立的课程网站中设置了“网络资源”栏目,提供了大量的国外英文资料和国内中文资料,供本校学生自由下载阅读。鉴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国内外倍受关注,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课程小组不断将新收集到的国内外资料,以及自己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一些成果作为该网络资源栏目更新的内容。

3)实践性教学环境

鉴于本课程针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特点,安排了实际水资源工程的校外考察,选择西安市黑河供水工程(水库)和渭河(天然河道)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场所。

4)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网页》。该网页除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外,重点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网络资源”、“试题与答案”等栏目。其中“网络资源”栏目提供了以“Water resources in the world”(世界的水资源)和“Wastewater as a resource”(污水资源化)为题的两个子栏目,包含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供学生自由下载阅读。课程小组根据所掌握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经常对这些资料进行补充和更新,使这些网络资源保持时代性和新颖性,是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了课堂讲授、网络教学、课外实地考察辅导等多种方法进行。课堂讲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尤其对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这样的课内学时比较少(给水排水专业目前安排48个课内学时)的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网络教学是通过课程网页所提供的大量资料和信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课堂教学中根据各章节内容,利用少量课内时间向学生介绍课程网页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下载查阅。课外实地考察是本课程在教学计划外增加的环节,每年在授课周内利用一个周末,由课程小组成员带领学生进行西安近郊的水资源实地考察(西安市黑河供水工程和渭河是本课程的实地考察地点)。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本课程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利用了计算机的优越功能,补充了许多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校园网络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课程网页的浏览,其全方位的信息资料对课程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3)教学改革

第一,从2002年正式为1999级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开设本课程以来,课程小组一直致力于适合于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建设。目前已出版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月出版)凝聚了课程小组结合教学实践和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尤其是结合据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我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任务,课程小组在教材编写中突破了水利类相关教材以水资源分类和水资源开发为主,土建类相关教材以水资源利用工程为主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将给水排水专业的研究视野扩展到全球、地域、流域水循环和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范畴,形成了这部教材以水资源理论、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节水与水资源再生利用、水资源管理为5个主要模块的内容构架。其中水资源理论、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再生利用部分所采用的资料多数是课程小组收集的国外最新资料和近年来自己的研究成果。这部教材受到了给水排水专业教指委、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指委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第二,本课程的教学注重了“科研促进教学”,并取得成效。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既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是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小组成员的重要科学研究方向。在该领域,课程小组先后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目前还正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所属课题的研究工作。结合这些研究,课程小组一是编著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统编教材,二是将项目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适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同时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课程小组也将自己的科研基地用于本课程的教学,为优秀学生提供了课外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工作现场进行实习的条件。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1)校外专家评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编的教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已被国内给水排水专业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十多所高校采用,受到了重视和好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教授、清华大学胡洪营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编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教材“……能够独树一帜,形成了突出的特色,成为本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教材……”;“……内容新颖,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达到了很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是给排水工程专业以及环境类专业领域的一本优秀教材……”。

2)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我校教学督导组一直非常重视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检查。近几年,通过学校教学督导组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中期、学期检查和评比,表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连续多年都达到了优秀,深受各届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校督导组专家张希衡教授多次深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堂听课,认为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先进”,“以课程内容为主导,重视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特点和能动性,实时改革、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实践操作及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以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几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讲课艺术都表现出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教学质量评估成绩均为优秀”,“课程教学效果优秀,达到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各项要求”。

3)校内教学管理部门评价

近几年,我校教务处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的教学质量检查和评教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的教学文件能够严格按教务处教学规范执行,教学大纲符合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日历规范,考试试卷内容符合教学大纲,难易程度适中,内容形式多样灵活,考卷批改认真、规范。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严格记录考核,作业量适度,难度适宜,与课程重点内容结合较强,认真批改作业,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讲解。教学改进措施切实可行,改进效果明显,教学水平逐年稳步提升,教学效果优秀,学生满意。

4)校内学生评教

我校教务处每学期都要求学生按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本专业授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并分为ABCDE5个评定等级,评教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部分,详细划分为13个评价指标。

 

l    教学勤勉热忱,能按时上下课,不擅自停课、调课;

l    上课能严格要求,认真辅导答疑,及时批改作业;

l    平易近人,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工作;

l    讲课有一定深度、有新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l    思路清晰、概念准确、重点难点突出;

l    能理论联系实际,及时介绍学科发展动态;

l    本课程教材质量好,适合教学要求;

l    语言清晰流畅,板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

l    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l    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l    恰当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l    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l    学习这门课程收获很大。

近几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的几位授课教师的综合评定等级均为A级。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程主讲教师“讲课思路清晰,条理性强,并对重点、难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细致讲解,讲课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使得课程内容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

 

4-6 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本课程的教学录像还没有全部制作完成,目前已有3位主讲教师的部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其中2位教师教学录像的课件为双语课件。

Ø         水资源概论——主讲教师:王晓昌教授

授课要点:

l         自然水循环

l         水资源的构成

l         水资源量的分布及使用现状

l         国际水资源争夺战争

Ø         水资源保护——主讲教师:袁宏林副教授

授课要点:

l         水体污染

l         污染源与污染负荷

l         水体自净

Ø         城市污水的水质特点及可处理性——主讲教师:金鹏康副教授

授课要点:

l         城市污水中污染物分类

l         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可处理性评价

l         适宜的城市污水处理方法选择

2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本课程负责人王晓昌教授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在2008陕西省教学名师评比中得到了省内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其他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的意见认为“主讲教师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教学内容充实,能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富有感染力,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全新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全新课程体系

教学队伍从2002年为本校给水排水专业开设本课程起,致力于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已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教学队伍将给水排水专业的研究视野扩展到全球、地域、流域水循环和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范畴,形成了这部教材以水资源理论、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节水与水资源再生利用、水资源管理为5个主要模块的全新内容构架,受到了给水排水专业教指委、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指委著名专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2)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所建立的课程网页内容丰富、资料新、反映了国内外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虽然本课程没有作为双语教学课程,但课程小组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授课的方式,特别是在水资源概论这一章中,通过国外资料的直接运用和双语PPT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科研促进教学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本课程的重要特色。在从事大量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的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课程小组非常熟悉本领域的发展动态,因此能在教学中虽然使用的是自己编著出版的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本课程的教学适应本领域科技发展的形势。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对于给水排水本科专业而言,是根据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的教学大纲新增的一门课程。课程小组按照教指委的要求,对1999级本科生适时开设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是全国最先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之一。结合课程开设后的教学经验,课程小组首先编著了校内发行的教材,在此基础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使其成为供全国给水排水专业教学选用的统编教材之一。这些教学和教材编著活动使得本课程在省内外同类课程中居于领先地位。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本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内学时偏少,不得不增加一些课外环节来保证教学质量。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建设成为陕西省和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精品课程,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应用和推广。

本课程的建设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断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使老一代学者的严谨学风和优良教风牢固地根植于青年一代教师之中,并加强年轻教师和后备队伍的培养。

2)不断探索适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发展的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的教学方法、教学课件,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为广大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师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不断更新与扩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录像、动画演示、幻灯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的制作,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4 广泛征求全国高校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使用的意见和建议,总结本校和兄弟院校对本课程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建设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本课程的全部资源上网计划在4年内完成:

l    2010年:完成2/3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制作、调试、传送与使用;

l    2011年:完成已上网课程资源的修改、补充、更新与完善;

l    2012年:完成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完成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

l    2013年:完成全部课程资源上网,并实现整合与调试。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的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安排:

l    2010年:完成课程授课录像的1/3

l    2011年:完成课程授课录像的2/3

l    2012年:完成课程的全程授课录像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本课程的网址: http://netedu.xauat.edu.cn/jpkc2009/szylyybh/jxdw.html

已经上网的资源包括:

   1)教学内容:课程特色  课程描述  课程内容  课程发展与规划  教学内容组织

   2)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  队伍结构  主讲教师

3)教学条件:实践教学  网络教学  教材及相关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

5)教学改革:教改项目  教材及教改著作  教改论文  教学奖励

6)教学管理: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  教学课件  课程思考题  试题及答案

7)教学效果:国内同行评价  校内专家评价  学生评教   教学质量评价表

8)网络资源:water resources in the world    wastewater as a resource

             典型国家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  水环境质量标准

                  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水资源管理  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9)科研成果:国家级科研项目  省、部级科研项目  科研奖励  科研专著 

专利授权  科研论文 

10)教学录像:水资源概论   水资源保护   城市污水的水质特点及可处理性

11)在线答疑

12)申报表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共两套:

l    试题一: http://netedu.xauat.edu.cn/jpkc2009/szylyybh/jxgl.html

l    试题二: http://netedu.xauat.edu.cn/jpkc2009/szylyybh/jxgl.html

l    试题一标准答案:http://netedu.xauat.edu.cn/jpkc2009/szylyybh/jxgl.html

l    试题二标准答案:http://netedu.xauat.edu.cn/jpkc2009/szylyybh/jxgl.html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学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

先后出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暂行)》政策文件,对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实行从“制定规划、申报立项”到“阶段验收、经费使用及后续申报”的全过程项目管理。

学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校精品课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将精品课程评审与名牌专业申报相结合,规定具有 1-2 门精品课程的专业方可申报“名牌专业”;

  (2)对获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视不同级别给与相应的经费支持,所在院系视具体情况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组主要成员,学校将在其职称评定、教学岗位设置、人才工程评选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承担精品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之上上浮 20%

3)将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精品课程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班,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其中;获得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的项目,学校鼓励其做好后续建设工作,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及时充实、更新、提升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4)加强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硬件建设,积极推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在狠抓文字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电子教材建设工作,开展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工作,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一系列措施的具体实施,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显著:自2003年以来,已有65门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1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5门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学校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校对获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视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对校级精品课程支持1.0万元,省级精品课程支持2.0万元,国家级精品课程支持5.0万元。支持经费主要用于本课程的全程授课录制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实时更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教改教研论文发表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方面。

2)所在院系及学校将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精品课程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人才工程评选、公派出国研修等方面对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优先政策。


8.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