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通过理论讲授、课堂辅导、实践训练等,结合不同的作业设置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让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城市问题——分析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立足于城市规划学科本身的独特性,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1) 强化实践性特征
  本课程重在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建立以实践导向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首先,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从实践入手学习专业课有利于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城市规划。同时,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对城市规划的过程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将在学生的未来规划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实践对象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课程选择学生熟知的城市某社区,熟悉的研究对象有助于学生调查工作和分析工作的展开,也有助于教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现场施教。
  2) 启发式教育为主
  课程对成果要求不追求面面俱到,注重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改变过去城市规划专业传统的“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形式,采取以“设计小组”为单元的教学形式,通过小组教学加强同学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进行辅导时教师不给出明确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促进小组讨论,共同探寻答案。同时,在课堂辅导中加强方案介绍和讲评环节,促进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不仅要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注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能力素质包含政治敏锐的能力、撰写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掌控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训练体现在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中。
  鼓励学生多方面交流,要求学生能够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注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在作业设置中,有意识锻炼学生们的文字撰写能力,强调文本、说明书在规划成果中的重要性;采取小组合作完成形式,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教学环节设定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将规划的价值观、职业道德渗入专业教育之中,教育学生要在专业启蒙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重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和福祉,要将城市规划教育延伸至公共政策的领域,将社区的健全和凝集力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归宿。
  2.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有:
  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将多媒体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等作为基本手段,教师的教学讲义全部制作为电子课件,所有讲课内容都是PowerPoint演示,以精美的图片辅助一些电影和电视片剪辑,使课件内容新颖、丰富。
  2)教学大纲、课程任务书、教学日志、教学总结全部电子化。学生课程设计作业实现数码化并分类进行电子化管理;拍摄了部分的教学示范数码录像。
  3)利用资源发达的Internet网络进行专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作为丰富教学参考资料。
  4)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在课外时间与学生形成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