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

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围绕着城市规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结合城市规划学科的本质定位及发展趋势,按照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深入的教学改革,使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建设质量发生了质的转变。《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最早构建的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

自2006年以来,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以“站点转移”的思路和理念为指导着手进行系列教学改革,改革旨在构建全新的低年级(1—5学期)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而其中最能体现“站点转移”理念的就是第三学期进行的《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本课程的构建在国内实属首例,它是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是低年级专业课程实现“站点转移”的关键,将对我国其他高校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教学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2)提前五年应对了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城市规划思维建构的重要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的学科内涵、特征和属性,以及学生对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规律,课程将复杂的城市问题及城市规划思维方式结合到“由简入繁”的不同教学环节之中,选择城市认识论初步、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初步、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初步、空间地段改造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规划理论知识的迅速拓展,建立理性视角下对城市规划内涵和本质的思考,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城市、发现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3)创建了具有规划教学特色的案例式教学法
面对时代变迁城市规划本科低年级教学应转变几点思路:(1)“重技术”转变为“职业道德与技术”并重;(2)“重知识”转变为“重能力”;(3)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同时,教育受众——“90后”大学生的特征变化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本团队引入案例式教学法,采用角色扮演、辩论、拉票投票等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其表达能力,进而很好的实现提升其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及思维方式。

2、本课程在省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国内城市规划专业办学院校中率先进行了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其成果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肯定。该教改研究对提高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全国近200所高校开办城市规划专业而对低年级教学缺乏系统研究的今天,该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其中,《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建设质量在省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1)我校是西北地区、陕西省最早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评估的院校

我校是国内外知名的建筑类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始于1986年,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学校之一。依托建筑学办学的深厚积淀,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很快达到了国内先进的水平。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以优秀级通过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最早通过评估的院校,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受到国内外同类专业院校充分的肯定。

2)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国内最系统的低年级课程体系研究

与一些兄弟院校相似,我校早期的城市规划专业办学依托于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一度与建筑学专业统一开设。自1999年起,我校尝试改变这种局面,通过系统研究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使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符合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特征、符合社会对高质量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要。自2006年以来,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调整了以城市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构建全新的低年级(1—5学期)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该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系统建设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探索,对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全面发展意义深远。2007年,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同时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更将大力推动城市规划专业在全国的影响。

3)《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在全国同类专业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

《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是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低年级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教改后的《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围绕城市规划专业“站点”展开,将为打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并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规划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全新的教学内容组织、系统的专业教学思考为全国同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3、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城市规划专业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城市规划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持续进行。《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持续研究:
·由于该课程属于城市规划低年级教学改革的一环,目前国内高校相同专业还没有与此相似的课程体系作为参考范例,所以在教学中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尚须更长时间检验教学效果。
·需进一步不断完善课程中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本课程需进一步增进与国内外兄弟院校间的交流,积极推广教改成果,以期对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