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描述>>>历史沿革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56 年并校伊始就成立 “ 工业建筑教研室 ” ,当时由广士奎、梁绍俭、刘玉书、武克基等多位教师开始了 “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奠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文革期间,在我国高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情况下,也没有停止该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文革结束后的 1978 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房屋建筑学教研室”正式成立,教师人数逐渐增加到 12 人以上,其中,“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团队 5 人。 2004 年,“房屋建筑学教研室”与“建筑物理教研室”合并为目前的“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现有教师 17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8 人,“建筑构造”教学团队已扩充为 11 人。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 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必考的课程。该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两部分。 建筑构造又分为建筑构造(Ⅰ)和建筑构造(Ⅱ)两部分。 2000 以前,“建筑材料”和“ 建筑构造 ”为两门课程单独开设。随着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其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由于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两门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我校将两门课程合并为目前的“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了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三阶段教学平台相协调,采取“建筑材料与构造(Ⅰ)”和“建筑材料与构造(Ⅱ)” 两部分,分别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

在上世纪 60 年代,我校 夏云 教授领衔的 “ 建筑构造 ” 教学团队 长期坚持“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早先分别采用了同济大学编写的“建筑构造”国家统编教材、重庆建筑大学编写的“建筑构造”,目前选用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四校合编的“建筑材料”以及东南大学杨维菊编写的“建筑构造设计”(上册)和“建筑构造设计”(下册),三本教材均为“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在夏云教授等老前辈的带领下,我校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团队有效地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全国建筑类院校逐步确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材料与构造”学科特色。

1982 年, 夏云 教授与清华大学声像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了“建筑构造”课程的录像教学片;随后还尝试了“建筑构造” 课程的双语教学;创建了“建筑构造实验室”,开设了一系列实验教学;公开发表了多篇教学改革论文,在全国建筑教育界影响深远。老一辈教授学者留下这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今天的“建筑材料与构造”中青年教学团队继往开来、开创本学科的新局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今天,我校“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团队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在继承老一辈教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全新的教学探索实践,成效显著。主要成果表现在如下:

1. 将“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有机融合与渗透,目前融合的课程已经扩展到小住宅建筑设计和影剧院设计等 5 门。

2. 由理论课逐渐发展成为注重构造设计的课程,开展了构造设计、模型制作等实践环节,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增强。

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完成了课内课外结合,教师学生互动,板书和声像课件互补,讲授和研讨穿插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兴趣,实现了教学个性化。

4 .逐步完善全新的作业体系,我们有原来的三个课后小设计扩展成包括课后复习作业、网上答疑、建材市场调研作业、模型的制作作业、构造实例采集与分析等,教学效果显著。

我们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已经得到全国建筑类高校同行的普遍认同。

夏云老师《建筑构造教案》手稿


夏云老师组织制作的教学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