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何 梅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11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029-82202943

 

工学硕士

职 务

教师

 

02982202042

所在院(系)

建筑学院

E-mail

He_mei_01@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市雁塔路13   710055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题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5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建筑材料与构造(Ⅰ)

专业课

4

3

3×90

房屋建筑学

专业课

4

2

3×120

太阳能建筑设计

专业课

4

3

1×90

 

2.承担的其他课程教学情况

 

           

起 止 时 间

届数

课 时

授课对象

太阳能建筑设计

20042009

5

40

硕士生

 

3.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课程名称

专业

课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毕业实习

土木工程

1K

5

100

房建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

2K

5

150

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

3K

5

100

设计基础Ⅰ

建筑学

80+K

4

120

设计基础Ⅱ

建筑学

56+0.5 K

2

60

快题

建筑学

8

4

120

毕业实习及设计

建筑学

16 K+2 K

4

30

4.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或参加

起止日期

《房屋建筑学》(第四版)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参加

2004.5-2005.9

《房屋建筑学》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参加

2005.5-2006.4

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加

2007.1-2008.12

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方向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加

 

2007.1-2008.12

 

5.主要教材建设情况

教材名称

出版社

角色

 

《房屋建筑学》(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编

20059

《房屋建筑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编

20064

《建筑设计基础—独立式住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编

20099

6.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教学获奖项目

获奖时间

奖励级别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指导毕业设计获2008年度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

200901

二等奖

陕西省土木建筑协会

第二届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801

一等奖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房屋建筑学》(第四版)

20075

一等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指导毕业设计获2006年度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

200702

二等奖

陕西省土木建筑协会

200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

200301

三等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 教学相关论文

1)“《房屋建筑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712:p118120

2)“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融合低年级段教学实践”,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国际会议正式出版论文集(ISBN978-7-112-10380-5),,2008,10: p289293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1)“西安地区农村住宅能耗调查及被动式技术构造研究” 纵向课题,西安市建委科技项目,20097月~20116月,项目负责人;

2)“陕西关中乡村节能型居住建筑太阳能利用模式及构造研究”(07JK282),纵向课题,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066月~200912月,项目负责人;

3)“建筑气候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基础研究”(50408014),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51月~200712月,主要参加人,;

4)“居住建筑自然通风规律特性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50508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1月~200812月,主要参加人;

5)“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科学化与技术化研究”(5012582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1月~200512月,参加人;

6)“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50410083,国际合作项目,20011月~200512月,参加人;

7)“太阳能富集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研究”(2006AA05Z22), 国家863计划,20071月~200912月,参加人;

2 近期研究论文:

1)何梅等,陕西关中乡村居住建筑形态演变与室内物理环境调查分析,2008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ISBN978-7-112-1038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p153160第一作者;

2)何梅等,汶川地震建筑构造抗震措施之反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p631636,2008.10,第二作者;

3)何梅等,寒冷地区住宅底层室内物理环境状况调查,全国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5,第一作者;

4)何梅等,寒冷地区乡村住宅生态化改造研究,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论文集,2006.7,第三作者;;

5)何梅等,下沉式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工业建筑(核心期刊),2007.6,第二作者;

3、科学研究获奖:

1)《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 》 获“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颁奖单位: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05.1

2)《黄土高原新型窑洞民居建筑》获建设部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三等奖,颁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5.3

[1] 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赵西平

1963.2

教授

在读博士

建筑技术

主讲教师

杜高潮

1955.9

副教授

在读博士

建筑技术

主讲教师

 

1964.4

副教授

硕士

建筑技术

主讲教师

 

1973.2

讲师

在读博士

建筑技术

主讲教师

 

1971.2

副教授

硕士

建筑技术

设计指导

闫增峰

1969.12

教授

博士

建筑技术

设计指导

张树平

1956.3

教授

博士

建筑技术

设计指导

武六元

1963.5

副教授

在读博士

建筑技术

设计指导

 

1976.4

讲师

在读博士

建筑技术

设计指导

 

朱新荣

1983.5

助教

在读博士

建筑技术

设计指导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参与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教师中博士学位2人,占20%,硕士学位8,80%(其中在读博士5人)。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

教学队伍中50岁以上2人,占20%, 40-504人,占40%30-404人,占40%,其中从事房屋建筑学教学工作20年以上的4人,10年以上的5人,6年以下的2人。近5年来,年终考核优秀以上的有12人次,其余全部合格。年龄结构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计算机技能强,努力做好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课程设计和实验辅导教师能够满足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教研活动与成果:

1.赵西平

12005.122007.6,国务院西部办网络教育中心《绿色建筑知识普及课件》(S02005,负责人;

2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参加人;

3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方向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参加人;

2.杜高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07.12008.12,参加人;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2007.12008.12,,参加人;

3.万杰

12001.32001.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基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校区(陕钢)发展和建设策划研究》,参加人;

2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参加人;

3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参加人;

4. 岳鹏

1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参加人;

2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参加人;

5.郭华

1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参加人;

2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参加人;

6.张树平

12004.52005.9,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房屋建筑学》(第四版),负责人;

22007.62008.6,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建筑防火设计》(第二版),

负责人;

3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负责人;

4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方向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参加人;

7.闫增峰

1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负责人;

2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参加人;

8.何泉

1)建筑技术课程的设计化探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

2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参加人;

32007.12008.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系列课程教学开放性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060107),参加人;

 

教改科研论文:

1.赵西平

1)赵西平等,云南彝族传统民居构造技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5,第一作者;

2)赵西平等,秦岭山地民居墙体构造技术,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5, 第一作者;

3Xiping Zhao, Jiaping Liu. Introduction to Technology of Earthquake-Resistance Construction of Rammed Earth Wall Dwelling in Xinjiang.  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NOV. 2004,475480

4)赵西平等,夯土墙在单调和反复水平荷载下的试验研究,世界地震工程(核心期刊),2006,第一作者;

5)赵西平等,传统民居环境适用性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第一作者;

6)赵西平等,纸建筑——对生态的另一种诠释,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论文集(一级期刊),2006,第一作者;

7)赵西平等,秦岭山地传统民居冬季热工性能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第一作者;

8)赵西平等,关中地区乡村砖混结构住宅夏季热环境分析,科技创新导报(一级期刊),2008,第一作者;

9)赵西平等,西安市某两户住宅冬季热工性能对比,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8,第一作者;

10)赵西平等,绵竹市中小学校舍震害破坏特征分析及抗震对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8,第一作者;

2.杜高潮

1)杜高潮等,《房屋建筑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核心期刊),2007,第一作者;

2)杜高潮等,“生态建筑、建筑与环境共生、多学科渗透”的建筑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的体现,北京国际建筑学教育大会(北京),2007,第一作者;

3)杜高潮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建筑高教信息,2002,第一作者;

3)杜高潮等,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住宅科技,2006,第一作者;

4)杜高潮等,底层地面的传热过程及热工设计,建筑科学,2007,第一作者;

5)杜高潮等,寒冷地区乡村住宅体型系数与建筑节能的关系,建筑节能,2007,第一作者;

6)杜高潮等,鲁北地区乡村住宅的节能设计,建筑节能,2007,第一作者;

7)杜高潮等,合理开发生物质能源构架我国乡村建筑耗能的生态支持体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2002,第一作者;

8)杜高潮等,广州大学城建筑外遮阳节能效果分析,建筑节能,2008,第二作者;

4.万杰

1Wanjie, Lihua. Strategies of fire prevention in ancient building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No.2), ISBN7-03-014475-9, 2004,515519

2)万杰等,建筑学本科生生态建筑设计专门化教学构思,建筑技术学会论文,2004,第一作者;

3)万杰等,韩城博物馆消防设计实例分析,武警学院学报,2004, 第一作者;

4)万杰等,古建筑防火对策,中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第一作者;

5)万杰等,古建筑室外消火栓系统设计探讨.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第二作者;

5岳鹏

1)岳鹏等,技术新形势下的建筑构造课教学方法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9.1第一作者

2)托幼建筑中的幼儿热感觉和热舒适研究,浙江建筑2009.2,第一作者

3A Study of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in Nursery Schoolseerb2009国际会议论文集,2009.5第一作者

6.郭华

1)郭华等,寒冷地区住宅底层室内物理环境状况调查,全国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第三作者;

2)郭华等,SP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及其在抗震设防地区的应用,新型建筑材料,2005,第一作者;

3)郭华等,寒冷地区乡村住宅生态化改进研究,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会议论文集),2005,第一作者;

4)郭华等,关中地区乡村民居夏季热工性能分析,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第一作者;

6)郭华等,《建筑防火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探讨,2007全国建筑工程防火实践研讨会,2007,第一作者;

7)郭华等,绵竹市中小学校舍震害破坏特征分析及抗震对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8,第二作者;

7.张树平

1)张树平等,科学实践对增强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讨——浅析本科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第一作者;

2)张树平等,某高校宿舍楼火灾逃生行为反应的调查研究,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 第一作者;

3)张树平等,中型商场建筑营业厅疏散人流密度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4分会场论文集,2005,第一作者;

4)张树平等,KTV的火灾安全隐患与对策及性能化评估,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第一作者;

5)张树平等,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反应的调查研究,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第一作者;

6)张树平等,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研究综述,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第一作者;

7)张树平等,大型商场建筑营业厅疏散人数的调查研究,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第一作者;

8.闫增峰

1)闫增峰等,建筑围护结构中热桥传热计算与实验对比研究,暖通空调(核心期刊),2007,第一作者;

2Yan Zengfeng Lin Haiyan,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average thermal transmittance of building envelope,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14,Sup.,2007.01,pp59-62

3)闫增峰等,生土建筑材料的等温吸湿曲线的实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3,第一作者;

4)闫增峰等,厚重型围护结构传热计算方法,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核心期刊),2003,第一作者;

9.朱新荣

1)朱新荣等,关于西藏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第1作者;

2)朱新荣等,关于底层地面的传热系数,暖通空调,20085,第1作者;

3)朱新荣等,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UNSHINE DURATION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PASSIVE SOLAR BUILDINGS,国际会议“SOLARIS 2008"的会议论文集,第1作者;

4)朱新荣等,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ibet ar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Habitat Systems”的会议论文,第2作者

 

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赵西平

1)西部乡村生态民居建筑理论及应用研究, 科技进步奖(K200601-040),特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1月;

2)陕北乡村零能耗居住建筑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贰等,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06年6月24

32003年度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20043月指导(本人指导建筑设计部分)土木2005届毕业设计;

4)西部生态民居建筑理论及应用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贰等,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08年1月28

5)《陕北零能耗住宅设计研究》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

620085月支援四川省绵竹地区抗震救灾工作受表彰并获校长勋章,中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6月;

72007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长江上游绿色乡村生土民居建筑研究),贰等,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20082月;

8)建筑专业《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综合楼设计》毕业设计,2007年度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 贰等,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200711月;

9)《房屋建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千字/640千字,参编(同济大学等四院校合编),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 教育部2007年度精品教材,20077月;

2.杜高潮.

1)《通往雪域高原的绿色之路》,2005年陕西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

2)《通往雪域高原的绿色之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奖。

3)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2004年获得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09

3.万杰.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419952000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1995年度张缙学教授青年奖励基金三等奖;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520022005届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4)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度优秀科研论文奖;

62004年全国古建筑防火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72006Autodesk Revit杯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

4.岳鹏.

1)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2)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级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2005

5.郭华

1)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22005年《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获得“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32008年第二届建筑多媒体课件大赛《建筑设计基础》一等奖,中国建设教育学会;

4)指导毕业设计获陕西省土木学会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08

6.张树平

1)《房屋建筑学》(第四版),优秀教材一等奖  颁奖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5

2)《析汉阳陵地陵陵园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建筑防火设计》一文在“全国古建筑消防安全研讨会”的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4.8

3)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 》 获“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颁奖单位: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05.1

4)《黄土高原新型窑洞民居建筑》获建设部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三等奖2005.3

7.闫增峰.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校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西部乡村生态民居建筑理论及应用研究”(排名第2,参加人员11人,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01月);

2)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北乡村零能耗居住建筑研究”(排名第4,参加人员12人,授予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200606月);

3)“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排名第6,参加人员15人,授予单位: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0501月);

4)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综合工程,三等奖):“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排名第2,参加人员15人,授予单位:建设部,200503月)。

5)指导毕业设计获2007年度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指导教师;

 8.朱新荣

1)《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6月;

2)《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6月;

3)《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获学校“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81月;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56年并校伊始就成立“工业建筑教研室”,当时由广士奎、梁绍俭、刘玉书、武克基等多位教师开始了 “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奠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文革期间,在我国高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情况下,也没有停止该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房屋建筑学教研室”正式成立,教师人数逐渐增加到12人以上,其中,“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团队5人。2004年,“房屋建筑学教研室”与“建筑物理教研室”合并为目前的“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建筑构造”教学团队已扩充为10人。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必考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两部分。建筑构造又分为建筑构造(Ⅰ)和建筑构造(Ⅱ)两部分。2000年以前,“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为两门课程单独开设。随着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其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由于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两门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且更好地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三阶段教学平台相协调,我校将两门课程合并为目前的“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分为“建筑材料与构造(Ⅰ)”和“建筑材料与构造(Ⅱ)” 两部分,分别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二年级和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开设。

 

在上世纪60年代,我校夏云教授领衔的“建筑构造”教学团队长期坚持“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早先分别选用了同济大学编写的“建筑构造”国家统编教材、重庆建筑大学编写的“建筑构造”,目前选用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四校合编的“建筑材料”以及东南大学杨维菊编写的“建筑构造设计”(上册)和“建筑构造设计”(下册),三本教材均为“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在夏云教授等老前辈的带领下,我校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团队有效地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全国建筑类院校逐步确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材料与构造”学科特色。

 

1982年,夏云教授与清华大学声像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了“建筑构造”课程的录像教学片;随后还尝试了“建筑构造” 课程的双语教学;创建了“建筑构造实验室”,开设了一系列实验教学;公开发表了多篇教学改革论文,在全国建筑教育界影响深远。老一辈教授学者留下这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今天的“建筑材料与构造”中青年教学团队继往开来、开创本学科的新局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今天,我校“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团队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在继承老一辈教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全新的教学探索实践,成效显著。主要成果表现在如下:

 

1.将“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有机融合与渗透,目前融合的课程已经扩展到小住宅建筑设计和影剧院设计等5门。

2.由理论课逐渐发展成为注重构造设计的课程,开展了构造设计、模型制作等实践环节,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增强。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完成了课内课外结合,教师学生互动,板书和声像课件互补,讲授和研讨穿插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兴趣,实现了教学个性化。

4.逐步完善全新的作业体系,我们有原来的三个课后小设计扩展成包括课后复习作业、网上答疑、建材市场调研作业、模型的制作作业、构造实例采集与分析等,教学效果显著。

我们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已经得到全国建筑类高校同行的普遍认同。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2个知识模块组成:

 

1)建筑材料与构造(Ⅰ)(60学时),包括以下11章内容:

a 概述,主要讲解建筑构造概述、建筑物的组成、构造设计原则、建筑的结构分类、建筑的等级、建筑模数、定位轴线。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耐久性,材料的热工性质。

b 砌体材料,主要讲解块材(烧结砖、砌块),粘结材料(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砂浆)的类型、适用范围,粘结材料的技术特性及应用。

c 建筑钢材与木材,主要讲解建筑钢材的型号、钢材的冷加工、热处理、钢材的品种,木材的构造,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木材的应用。

d地基与基础,主要讲解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常见刚性基础构造和基础沉降缝的构造。

e 墙体,重点讲解承重墙布置、常用砌筑材料的尺寸及适用范围、砖墙的细部构造要点(墙身防潮,勒脚,散水,过梁,窗台,圈梁和构造柱)、砌筑类隔墙、骨架隔墙、板材隔墙,幕墙分类、构造要求。

f 墙体饰面,重点讲解内墙饰面材料类型及适用范围、外墙饰面材料类型及适用范围、建筑上常用石材的选用。

g 变形缝,主要讲解变形缝定义,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构造要求,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缝条件,变形缝处基础处理方案,盖缝板构造做法。

h 楼板与地面,主要讲解楼板的类型和选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构造,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构造、地坪构造,地面面层要求、构造做法,楼板隔声,顶棚装修、阳台雨篷结构、构造做法。

i 楼梯,主要讲解楼梯分类,楼梯组成,楼梯尺度,台阶,坡道,电梯自动扶梯,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踏步和栏杆扶手构造细部构造。无障碍楼梯,楼梯设计步骤及要求。

j 屋顶,主要讲解屋顶设计要求,平屋顶构造,防水材料的性质、类型,保温材料的类型,平屋顶防水构造要点,卷材防水屋面构造、刚性防水屋面构造、涂膜防水屋面构造、坡屋顶类型及构造,屋顶隔热构造。

k 门窗,主要讲解门窗的形式和尺度,木门窗的构造,铝合金及塑料门窗的构造,门窗在设计图中的表达。

 

2)建筑材料与构造(Ⅱ)(24+0.5K),包括以下4章内容:

a 工业化建筑构造,主要讲解工业化建筑基本概念,砌块建筑,大板建筑,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大模板建筑,其他类型的工业化建筑。

b 高层建筑构造,主要讲解高层建筑概况,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高层建筑楼板构造,玻璃幕墙构造,高层建筑地下室构造,高层建筑楼、电梯和防火要求。

c 建筑装修构造,主要讲解墙、地面装修构造,吊顶装修构造,特种门窗构造

d大跨度建筑构造,主要讲解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大跨度建筑的屋顶构造及其中庭天窗的设计。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讲述、现场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的课堂后作业三部分。

建筑材料与构造(1

 

1)课堂讲授:54学时

a 课堂讲授:教学中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工程实例分析,深化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b作业方面: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习题及材料构造调研,构造节点解析,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建筑材料性能和基本构造原理和重要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c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正误、问答题。考试成绩:以卷面成绩为准或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30﹪。

 

2)视频演示实验及建筑材料认识参观:4学时

a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实验,木材湿涨干缩变形、钢材冷弯、拉伸实验。

b 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塌落度、石灰消化、石膏凝结等。

c 沥青试验,沥青针入度测定,延度测定和软化点测定。

演示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建筑物理环境和建筑构造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楼梯模型制作:

学生通过对楼梯模型的制作,加深对楼梯类型、组成、形式及尺度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掌握楼梯结构的传力方式,在今后的设计中避免不合理设计因素的产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楼梯设计的重要性。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教学实践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关演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设计原理和构造的理解。通过课程设计,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与实践训练,有效地巩固和检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建筑材料与构造(2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讲述、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三部分。

课堂讲授:24学时

a课堂讲授:教学中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工程实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b 作业方面:就重要章节,共布置35次作业。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构造图的识读方

法的学习和掌握。

c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读图题、问答题。考试成绩:以卷面成绩为主,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30%

2)课程设计:0.5

a 设计题目1:未来建筑设计

结合课程内容,选择15种未来建筑类型,供同学选用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b 设计题目2 :某健身中心构造设计

以某健身中心为设计对象,选取其屋顶、地下室、楼面、墙体等主要部位,进行构造设计,着重锻炼学生构造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c设计题目3 :某剧院构造设计

以西安某剧院为对象,对其重要部位的构造图进行绘制,要求达到实际施工图深度,属真题假作,可切实锻炼同学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2000年以前为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建筑构造12》与《建筑材料》为独立的两门课,2000年开始由于建筑学院课程体系调正和压缩课时,增加新开课门次,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1》压缩成60学时的一门课。教材使用情况,2004年~2006年使用《建筑材料》(第三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五院校合编,《建筑构造》(上、下)重庆大学,李必瑜 主编。2007年~2009年使用《建筑材料》(第三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五院校合编,《建筑构造设计》(上、下)东南大学,杨维菊 主编。

 

教学团队近十年来,参编、主编《房屋建筑学》教材,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建筑构造的资料。房屋建筑学(第一版)同济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南京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合编 同济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2月出版);《房屋建筑学》(第二版)由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编傅信(同济大学)广士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2月出版);《房屋建筑学》(第三版)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合编,傅信祁(同济大学)广士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月出版);《房屋建筑学》(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由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刘昭如(同济大学)张树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月出版);《房屋建筑学》(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刘昭如(同济大学)张树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月出版);《房屋建筑学》——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七校合编,赵西平主编,霍小平、万杰副主编,张树平主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月出版)。

 

由于我校建筑学院教学体系的独特性,目前教学团队正着手组织编写复合我校教学特色的《建筑材料与构造》教材,以适应我校教学特点及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藏书的优势,学生可以使用学术杂志作为本课程的参考资料。

另外利用我校国内外访问学者到访交流机会比较多的优势,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报告会,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3、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授课期间的演示实验、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以及结合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构造实体搭建实践。

授课期间,教师根据讲课进度安排材料性能演示实验,构件施工过成录像,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建筑构造的具体做法和施工工艺,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内容。

结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中构件的细部大样,并分组完成构造实际材料实体搭建,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材料与构造知识与设计的密切关系。

学生通过对楼梯模型的制作,加深对楼梯类型、组成、形式及尺度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掌握楼梯结构构件的传力方式,掌握楼梯的空间关系和尺度,细部构件的连接方法,各种材料建造的楼梯的使用范围及造型特点,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对楼梯的设计能自如把握。

 

4、网络教学环境

利用学校的网络条件,逐步将大纲、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成果、参考文献等均放在了网站上,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建筑材料与构造是建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容量大,综合性强,知识点多,技术性强。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传统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现场教学、观摩实验、阶段作业、构件解析设计和考核等。

 

近年来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材料与构造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只有充分运用这种现代技术,并努力挖掘和激发传统教学模式中那些优秀的基因,使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交汇融合进来,创建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才能释放出不同的教育方式各自所蕴涵的潜能,使建筑材料与构造的教学出现生机和活力。我校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房屋建筑学教学组的老师,在近5年来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主动尝试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逐渐形成了具有如下特点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件与板书交汇式教学。幻灯、动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形象、生动,增加教学信息量,但板书方式也必不可少。板书可使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动脑、动手,尤其是建筑构造图和构造要点的学习,板书的课堂效果更好;

 

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贯通式教学。除课堂教学之外增加现场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如对砖混结构的构造柱、圈梁、现浇板与圈梁、构造柱的连接的认识,可结合尚未做装修的建筑,进行现场教学;建筑变形缝构造教学才现场教学方式,逐个分析校园中带变形缝的建筑,带领学生分析建筑上变形缝的作用及构造要求。

 

3)双向互动的启发式课堂教学。对于学习中经常会被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门的位置及开启方向,先提出如果教室的门开向走廊会出现什么问题,住宅内两个靠近的门都向同一空间开启会出现什么情况,再讲门的位置和开启方向的设计原则,教学效果较好;

 

4)大量解析与临摹穿插式教学。要求学生将教学内容中重点的构造图临摹,加深印象,记忆构造要点并身边建筑物中找到相应的事物拍成照片与临摹的构造图一一对应。真正理解构造设计的要点。开设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专业资料室,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览国家标准图集、规范、建筑设计资料集等相关资料。

 

5)构造要点学习通过三维动画,视频资料,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掌握。如砖墙组砌,有很多数据需要学生掌握记忆,教学结合各种组砌方式的三维动画,利用声、画、动作,讲解组砌要求的常用数据。

 

6)文本教材与电子配图教材互补式教学。我们组织教师收集编写打量工程施工过程照片及录像,补充教材信息量不足和跟上建筑行业建筑材料飞速发展 的需要。

 

对于新型多样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连续三届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反映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学习的能动性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好了。我们的教学改革尝试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早日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先进,更加完善,更加富有成效。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建筑系主任、李树涛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督导组

评价摘要:

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承担的《建筑构造》课,由老师们认真负责的高水平教学而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在我所听过课的教师中,从老教师到年轻教师,都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在学生评教中测评分均在90分以上,《建筑构造》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他们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指导的学生作业在全国建筑学专业作业评优中多次获奖。

 

该研究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研究制度、听课制度、试讲制度并坚持不懈的执行,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研究所以老带青、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几十年来是全校教师所认同的。他们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保证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队伍。

 

2.学生评价-----建筑0501 王璐

 

我们学校作为一个有自己一套鲜明教学特色和系统教学体系的老牌建筑院校,从很早就开设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这门课程。我跟其他同学一样,从大二开始修了这门课程。以下是我从学生的角度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学习中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师教授为主,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大量的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使我们通过大屏幕直观而清晰的获取到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各章节授课老师都精心的挑选典型图片来使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易记,并指导我们活学活用。对学习这门课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有授课的老师都是有着丰富实际工程经历的设计师。老师们并不是简单的按照书本的顺序和内容来授课,而是将他们多年积累的实际工程经验和收集的资料有机的组织在教学内容里,每个知识点都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与实景照片,将原有的知识点按照现实的情况突出重点,扩充扩展。并结合实际工程向我们说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听这门课程和在设计院中听负责人讲解是没有太大出入的。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教给我们严谨与精益求精的思维方式。构造和材料都是保证建筑物建成最基本的技术保证,是后续设计和其他专业进行配套的基础。

 

作业布置上图文结合,选取一些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和重点的知识点加以巩固。让我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对以后的设计帮助非常大。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了,我离修这门课程已经过了两年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程对我的建筑素养,整个大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和日常观察建筑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而且越是到后期的学习,越可以体会到学校在低年级就安排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课程是各个阶段设计的一个理论储备和现实保证。这些知识是对建筑的一个安全的保证,可以加强设计课中方案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不至于使其成为一个仅仅外表好看而不适宜长久居住的空壳子。

 

这门课程为设计课插上了现实的翅膀,帮助我们庖丁解牛般的认识建筑,认识设计过程,想问题更加周全,可行性更强。针对具体材料和构造完善方案设计,统一与规范各种尺寸,设计更加专业和仔细。技术环节和方案部分相辅相成,因势利导的进行课程设计。

 

不仅如此,有了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我们甚至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构造和材料的特点挖掘出独特的建筑形式,做到技术,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这往往也是老师们比较赞成和鼓励的。

 

《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安排合理,针对性和广泛性均较好,学习这门课程无论是对学校阶段的课程设计帮助很大,而且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以后的工作学习都受益匪浅。很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这门课程。

 

3.学生评价-----建筑0701 石康弘

 

建筑结构构造课程是我们建筑学院建筑学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其中包含了建筑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何梅老师的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不拘泥于书本,结合动画、视频,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的图片以及详细的举例,让初涉建筑学的我们基本掌握了有关结构与构造方面的知识。何梅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定期的考核制度,何梅老师以及她的助教都积极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并辅导我们课程作业。总之,建筑构造课程在我们同学中深受欢迎,是一门大家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的科目。

 

4.学生评价-----建筑0702 金野

 

建筑构造课是建筑学院开设的一门大二上学期的基础课程,何梅老师的这门课程在学生中有着很不错的反响。在课堂上,老师借助多媒体设施,使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使原本枯燥的建筑构造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和接受。在课外,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紧密地与课程相结合,有资料的收集、图纸的绘制、模型的制作,有效的在各种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与人交往的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堂内的知识,也练习了各种生活中必备的能力,而且这些作业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复杂的建筑构造知识。

 

4.学生评价-----建筑0402 张大海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是我们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民用和工业建筑构造的组成和基本构造原理、常见的构造作法,以及建筑施工图的识读,及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也为学习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层土建单位的工程实际问题。配合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土建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经营与造价管理等工作储备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在材料性质方面,我们基本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在材料应用方面: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了解材料使用方法的要点;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根据构造课程的课时内, 对基础、墙体(柱)、楼地层、楼梯、屋顶及门窗等常用建筑构造的作用及构造设计要求,有较深的理解;对其它建筑构造和工业建筑构造的基本组成和构造要求等也有一般的了解。懂得了从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出发,根据初步设计、运用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建筑构造方案、构件的形式、基本尺寸和材料做法,初步掌握其设计方法和步骤。明确了民用和工业建筑中各种建筑构件在布置上的要求,能根据建筑构造的作用和特点、具体情况,拟定其主要细部构造形式,知晓其构造处理方式和手段。能够识读一般的建筑施工图纸,基本掌握建筑细部构造节点图样。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使我们受益非浅。《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内容简明扼要、资料详实、实用性强、图文并茂、清晰、理论部分概括好,重点突出,观点合理。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使我们全面地掌握了有关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基本知识,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
                                  

4.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反映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精神饱满,仪态大方,备课充分,逻辑思路严谨,条理清晰,讲课内容充实,观点正确,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声形并茂,教学效果较好。

 

 4.自我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教学团队实力雄厚,队伍精干,富有团结协作和探索精神。

2)使用国内最好的教材,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先进、教学手段体系超前,教学效果优异。

3)多年来,致力于新型先进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变学生被动接收式学习为主动式、研讨式、动手型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体验,灵活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在省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坚持不懈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早年,夏云教授主持录制并出版过课堂教学录像教材,创立构造实验室,引领了“建筑构造课程”的改革先河,近10年来,我们集中在先进的、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取得的研究和改革成果受到全国业内人士的普遍赞同,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还需加强,为建筑构造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创造基础条件;

2. 多媒体教材急需出台,需要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3. 尽快开展网上教学探讨,实现该课程的远程化、宽带化、虚拟化为主要特征的“场”效应教育;

4.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

5.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

35年时间,将《建筑材料与构造》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建设步骤

完善建筑构造实验室,丰富、提高构造试验项目,加强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认真研究学生评教评学的反馈意见,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开展毕业生调研,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开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经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

本年度进一步充实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师生互动教学等内容的网络教学。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教学大纲、教学日历

2)教学录像;

4)《 建筑材料与构造(1)》、《 建筑材料与构造(2)》多媒体电子课件;

5)课后习题及答案、试卷。

6)《建筑材料与构造》教学资源库(含优秀作业);

7)课堂延伸。

8)往届学生学习心得

6.推荐、评审意见

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立建筑学专业,并开设建筑构造课程的八所建筑类院校之一,《建筑材料与构造构造》教学团队主编、参编多个版本的《房屋建筑学》教材,其中《房屋建筑学》(第四版)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充分反映出该教学团队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突出的教学研究成果。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建设团队,在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

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同意推荐《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

     

院(系)审批意见

 

 

 

 

 

 

 

 

 

 

 

 

(公  章)

     

 

 申请书电子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