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厂址的地区选择 |
第一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依据 |
第二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原则 |
第三节 影响厂址地区选择的主要因素 |
第四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任务和内容 |
第五节 主要工业部门厂址布局的特点和要求 |
第六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技术经济论证 |
第一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依据 |
厂址地区选择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工业的总体布局规划 一、工业总体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现状,评价条件,寻找潜力; 2.确定战略发展方向,安排引导投资,划分部门结构; 3.确定主要工业部门基本建设地区分布的主要部署及其依据; 4.确定国家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5.预测全国工业地区分布发展变化的趋势并论证其宏观经济效益; 6.规定解决工业总体布局重大问题的各种方案。 二、工业总体布局的方法 1.对拟建的工业项目分组、排队; 2.进行地区建设条件的分析和排队; 3.进行地区工业总体布局。
|
第二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原则 |
一、接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 一个产品的完全劳动消耗和完全生产费用(TC)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费用(DC),原料、燃料、动力及其运输的费用(MC),产品到达消费地流通环节的费用(CC) 因为TC = DC + MC + CC;若要使TC为最小,应尽量减小DC、MC、CC 厂址布局接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区,则使得MC、CC减小。 由于资源分布和地区建设条件不同,大部分工业建设项目不能同时做到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地;此时应根据更大程度地节约社会消耗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原则,进行取舍。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促使接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原则的具体内容发生动态演变,以钢铁企业为例: 二、企业布局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1.影响企业集中与分散程度的因素: 1)社会生产单位的大小 2)全国生产建设的规模 3)企业的特点 4)地区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容量 高度联合化的新型制造业 2.适当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 1)企业布点集中的利与弊 2)适当集中与适当分散 适当分散 —— 从大的地区范围看,企业的布点要适当分散,要多搞一些工业点; 适当集中 —— 把相互联系密切的工业企业,相互协作的企业,共用公用工程的企业等,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适当集中在若干工业区。 三、合理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综合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不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一”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 强求各地区工业发展门类齐全、整齐划一、同步发展,追求所谓“大洋全”,是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做法; 针对各地区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选择具有强烈区际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关联配套产业与完备的基础性产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做法。 四、有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是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合理的企业空间布局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一些企业周围布局可利用其产生的“三废”或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形成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工业园趋势明显 五、有计划地开发不发达地区经济 发达地区在发展自己工业的同时,应从物力、人力、技术上支援和帮助不发达地区,使区际差异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不断缩小。以我国为例,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政策上向内地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倾斜; 2.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布局适当的工业建设项目。
新疆的石化工业 西藏的电力工业 |
第三节 影响厂址地区选择的主要因素 |
以加工工业为例,其厂址受下述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原料因素 具有以下特点的企业,原料因素对其空间布局起决定性作用: 1. 生产规模大、原料失重大的的企业; 2. 使用易腐和不便运输的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 技术进步、工艺改进,促使工业生产采用广泛分布的新型原料和低级原料的趋势加强,原料综合利用程度亦不断提高; 以上情况的出现,使得生产分布受原料因素的制约程度不断降低,工业布局分散程度加强。 二、燃料因素 我国燃料资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其需要的运力很大,故采用煤炭作为燃料的企业,或接近煤炭生产基地,或具备强劲的运输能力(主要是铁路运能); 油气资源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可采用长距离管道运输,故采用油气作为燃料的企业,既可以布局在油气资源分布地区,也可以布局在主要消费地区。 固态燃料输送 液态燃料输送 三、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水源和电源; 一般认为:耗电能大的企业应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布局; 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主要是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与核电站的建设技术与运营管理日趋成熟),企业厂址不仅不再依赖于动力,反而决定了动力企业的厂址; 故,动力因素(主要是电源)将逐渐失去对企业厂址的制约性。 此外,耗水量大的企业应靠近水源地。
四、运输因素 厂址选择中考虑的运输因素主要包括: 1.将原料、燃料运到生产地的运量和成本; 2.将制成品运到主要消费地的运量和成本; 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运费率和站场费用,因此运输成本取决于所采用的运输方式; 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对于相同的运输对象,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各不相同。 不同运输方式运距-运价变化特点 五、消费因素 对于运输成品比运输初始原料困难得多的工业而言,消费因素对于其厂址布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轻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等; 六、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是指地区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 劳动力数量因素对大量使用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劳动力素质因素对使用高智能劳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七、环境因素 工业发展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发展改变并很可能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工业发展又促进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进而提高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厂址选择时,为保护环境应考虑以下方面: 工业分布不要过分集中,注意保护水源,考虑地形、气象条件对形成空气污染的影响,避免对城市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污染等。
|
第四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任务和内容 |
一、厂址地区选择的任务 1.任务的空间方面: 把工业企业,特别是重要的工业企业在大范围空间进行具体配置,以保证这些企业得到经济而合理的发展。 2.任务的决策方面: 要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国利益和布局利益正确结合起来,选择生产效果和基本建设投资效果最优的厂址地区方案。 二、厂址地区选择的内容 作业题:试列举高等学校选址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论述各个罗列出的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第五节 主要工业部门厂址布局的特点和要求 |
一、冶金工业布局 冶金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冶金工业由开采、选矿、冶炼、加工等主要部门组成; 冶金工业的发展与资源分布密切相关,对建设条件要求较高,对环境的危害较大。 下面分述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在大区域范围内布局时应考虑的一些要求。 (一)钢铁工业 1.原料、燃料因素: 理想的厂址既靠近铁矿区又临近煤产地; 煤铁不集中在一地时,靠近铁矿区从经济效益来看更有利。 2.在消费地建钢铁企业: 一方面,大城市需要大量的钢铁进行城市建设,市场需求稳定; 另一方面,大城市产生大量废钢,利用废钢作原料生产钢铁,符合资源的循环利用原则和可持续开发原则。 宝钢—消费地 攀钢—原料地 3.运输因素: 运输特点:厂外运量大,厂内运输组织复杂; 运输要求:运能运力有保证的外部铁路网,系统组织、科学调配的厂内铁路网。 4.工业用地因素: 钢铁企业普遍占地较多,尤其是上规模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占地可能在1000公顷以上; 选择厂址时,除应考虑厂区用地外,还应注意同样占地较大的厂外用地和居住用地。 5.动力因素: 钢铁工业耗电量大,特别是电炉炼钢、铁合金厂等,耗电量更大,因此要有充足的电源; 多数情况下,厂址应尽量靠近电源布局;当条件不具备时,企业可自建电厂,以解决动力。 6.工业用水因素: 钢铁工业耗水量大,对水质水温也有一定要求; 水源是钢铁厂厂址必备的条件之一,在干旱地区布局钢铁工业时,尤其要重视水源问题。 7.劳动力因素: 钢铁工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其布局的重要条件; 随着技术进步,工艺现代化、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绝对量的要求有所下降,而对劳动力掌握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 8.生产协作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钢铁企业生产联合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利用钢铁工业的原料、燃料、资源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 有代表性的生产联合化有: 钢铁/建材联合化生产、钢铁/化工联合化生产、钢铁/有色冶金联合化生产等。 在协作条件好的地区实施综合布局,可以使得钢铁工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与环境效果。 综上所述,具备完整生产环节的钢铁厂厂址有4种典型方案: (二)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是现代化工业和国防的重要材料,特别是在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有色金属工业部门复杂、产品多样化,一般分为重、轻、稀、贵等大类; 各类有色金属的生产基本上都具有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等几个阶段; 从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有色金属工业具有以下布局点:采选结合、分散粗炼、集中精炼、消费地加工。 二、电力工业布局 因此,生产电力的工业企业包括:火电厂、水电站、核电站、热电站和其他类型发电厂; 下面分述不同类型电力企业布局的特点和要求。 (一)火力发电厂布局特点 1.接近消费地 —— 主要适用于采用发电机电压送电的小型发电机组和采用高发热量原料的热电机组; 2.接近燃料产地 —— 主要适用于采用高压输变电的大型发电机组,常见形式有煤炭基地的坑口电站和炼油基地的燃油电厂; 3.水源充足可靠 —— 火电厂机组容量受制于用水量供给情况,甚至出现以水定厂址、以水定容量的局面; 4.交通运输便捷 —— 燃料运输量大,应靠近国家或地区干线交通网伏击且大都需建设企业铁路专用线。 火力发电厂效果图 (二)水电站:布局依水力资源条件而定;水的流量、水的落差的大小决定水电站的规模; (三)热电站:布局在耗热集中的地区和城市; (四)地热电站:布局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五)核电站: 布局不受原料运输等因素制约,是弥补工业发达而能源不足地区电力需求缺口的重要出路; 正常运转时环境影响很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十分严重,故布局应远离人口密集区和一些有危险的设施。 三、石油及化学工业布局 1.原料及消费因素: 化学工业具有多行业、多品种的突出特点,某些种类的化学工业可能要求接近自然资源矿物原料的产地,某些种类的化学工业则要求接近消费地,布局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2.动力因素:布局时接近电站、最好是热电站; 3.化工协作的综合利用因素:布局时应有意识地形成化工联合企业或化学工业区; 4.环保因素:通过合理布局,可以使化学工业污染的危害不断降低; 5.科学技术进步因素:一方面同一种原料可利用不同的工艺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另一方面同一种化工产品也会有更多的新的原料来源,这就使得化学工业原料地和消费地不断发生变化,化工企业的布局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四、机械工业布局 机械工业具有以下特点: 需要消耗大量的金属和其他原料,产品种类繁杂,服务面广,产品构造复杂,配件和零件多,协作面广,技术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工人,可实行高度的专业化生产。 不同类别机械制造部门,其布局原则各不相同,以下分述之。 五、建材工业布局 建筑材料是基本建设的物质基础; 普通建材工业的一大特点是:当地获取原料或投入当地市场,因此影响其布局的重要因素是成品的消费和原料资源的分布,尤以布局在消费地区居多; 建材工业可利用其它一些工业的废料做原料,在布局时应促使建材工业与这些工业在空间上接近; 建材工业布局应向构建地区性综合建筑基地的方向发展; 建材工业的布局,还取决于各地建筑工程的规模水平和结构要求。 “鸟巢”的钢结构 普通乡村民居 六、纺织工业布局 1.纺织工业的初始原料不易运输,加工初始原料的纺织企业布局宜靠近原料地; 2.市场规模大小与购买力强弱直接决定纺织工业产成品的销路,因此生产产成品的企业宜靠消费市场布局; 3.纺织工业多与重工业联合布局,以解决重工业职工的婚姻问题和家属的就业问题。 七、电子工业布局 电子工业的主要特点有:精密性、洁净性、体积小、重量轻等; 电子工业的厂址宜布局在:科学技术水平高,有熟练技术工人的地区,且应保证周围环境的洁净,避免外来有害物的污染; 电子工业不宜采用企业群的空间组织形式,可分散地布局于清洁、安静的区域内(包括居住区内); 有放射性的电子工业布局,必须满足安全防护的要求; 布局于机场附近的电子工业,应保证不干扰导航设施的正常运行。 洁净的电子工厂 八、食品工业布局 1.由于原料来源广泛,且各地区之间市场一般性需求基本一致,大部分食品工业均衡布局于各地; 2.特殊性食品需求的存在,使其生产企业为了获取特殊的食品制作材料,必须布局于原料地。 九、轻工业布局 1.造纸工业:接近原料地布局,同时接近可利用其生产废料作造纸原料的企业; 2.制糖工业:多布局在甘蔗和甜菜产地。 |
第六节 厂址地区选择的技术经济论证 |
一、技术经济论证的意义 1.技术经济论证是研究厂址地区选择的一项基本方法; 2.其主要手段是:通过论证不同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论证各个比较方案的国民经济效果,从中选择最优厂址地区方案; 3.技术经济论证是提高厂址地区选择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技术经济论证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工业产品方向和合理规模; 3.工业协作与工业项目的布局; 4.建设条件和环境保护。 以大型企业不同用地选择方案为例,其评价内容主要有: 816核军工巨洞 816军工洞体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原白涛镇),从1966年9月开始修建,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经过17年建设,整个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建成大型洞18个。1984年2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816工程全面停工。816工厂原职工队伍通过军转民,改建化肥厂,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 据专家评估,816工程乃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洞体可以承受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是一处理想的战备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