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成果报告>>>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体制改革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体制改革效果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教风学风得到了根本性好转,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材料学院2003级物理统考成绩名列全校第一,不及格率大幅度下降;在2006年度学校组织的高等数学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竞赛中,占全校学生总数不足8%的材料学院,摘取了全校33%的一等奖; 2005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数统考成绩全院平均81.28,名列全校前茅;2006年6月,在全国英语四级统考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院一次性通过率名列全校第一名;在2008度陕西省大学生(本科)高等数学竞赛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获得了全校唯一的一等奖;在2009年度陕西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获一等奖的三人中,有二人是材料学院的代表。

以上数据表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学风得到了根本性好转,外语水平和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由此表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制定的材料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是完全可行的,实践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奖数量大幅提高。

学生就业率和社会适应性明显提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学生的就业率由改革前的不足90%,上升至近十年的98%以上,2013年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位列全校第一,受到陕西省教育厅的表彰,学院也获得陕西省优秀就业单位的称号。学生的就业面扩大,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学生主要在水泥、耐火材料等行业就业,就业面相对较窄。目前,学生的就业面大大拓展,除了在传统的水泥、耐火材料行业就业外,还在钢铁企业、有色金属行业、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行业、陶瓷行业、玻璃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电子陶瓷、磁性材料、太阳能光伏、化工行业等领域就业,社会适应性大大增强。由于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且为人诚实、作风朴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工作,同时宣传企业,加强校企联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一些行业内知名企业、上市公司纷纷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学生干部、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濮耐股份、北京新澳、广东奔朗、济南新峨嵋、广东蒙娜丽莎、西安秦翔科技、航标卫浴、格雷斯等企业专门为材料学院设立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每年50多万元,材料学院目前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立企业奖学金总金额最高的学院。

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明显,学生就业面拓宽,适应范围增强,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已成为国内建材、冶金、耐火材料等行业知名企业的骨干。我院2003届毕业生王振宁,毕业后进入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原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工艺所从事水泥工艺设计工作,被派往沙特、泰国、印尼等国内外十余项目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设计或工艺专业负责人,参与完成八十余项生产线重要车间的设计及设计前期工作。先后担任了该公司团委书记、信息档案中心副主任、信息档案部部长等职位。2003届毕业生王万勇,毕业后进入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艺所从事水泥工艺设计工作,被派往阿曼、沙特、尼日利亚、印度等国担任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承包项目设计总经理,参与完成三十多项生产线重要车间的设计及校审工作。曾获得建材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度十大突出贡献员工等多项荣誉。我院2005届毕业生米新宁,毕业后在酒钢耐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助理。2008届毕业生王信鸽,毕业后一直担任中建商品混凝土西安有限公司物资部、商务部负责人,全面主持西安地区物资系统工作。 

教师的视野开阔、科研方向得到拓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由于受以产品设专业思想的限制,视野和科研方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主要以解决混凝土、水泥、高温结构材料领域的科研问题为主,不敢越雷池半步,固步自封,不敢冒险,缺乏创新精神。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和实践,教师的观念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科研方向。教师的科研方向除保留原有的特色外,已拓展至解决化学工程、冶金工程、陶瓷、建筑材料、超硬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研问题。在陶瓷领域,提出了建筑陶瓷的原料标准化、产品薄轻化进步方向,与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在建筑陶瓷行业成立国内第一个院士工作站。以院士工作站为支撑,蒙娜丽莎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家资源循环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开发研究的超大超薄陶瓷板获评建国六十周年建材行业六大科技成果之一,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超大超薄陶瓷板与计算机喷绘技术相结合用于建筑幕墙,正在替代玻璃幕墙。原创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在矿渣的超细粉末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方面已在国内建成四十余条生产线,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悬浮态磁化焙烧技术用于非磁铁矿的磁化焙烧,将破解我国铁矿石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煤干馏制油技术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可将煤中的油100%提取,已成功完成半工业阶段试验研究,可望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科研项目,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也大大拓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教学成果产出率提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教改项目在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交流中得到材料类教育专家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已被多所高校采用。研究成果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两项。徐德龙院士当选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13-2017),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教研究》、《中国教育报》和《中国冶金教育》等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该成果被中国建材报以“产学研结合、培养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为题进行了报道。自2007年以来共建设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土木工程材料》、《材料物理性能》等五门;2008年学院针对“三纵三横”办学模式,规划了系列教材出版方案;2009年,编写讲义6本,出版教材3部;2010年至今共出版教材8部。2010年项目组2名成员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校级教学名师奖2名、师德标兵1名。2011年《材料工程基础》教材获评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012年入选国家级“十二五” 规划教材。2013年《纳米材料》双语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研究所实力增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科研成果丰硕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所的发展,调动了研究所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十余年的实践效果表明,实行院所管理结构体制,学院管理重心下移,给研究所一定的人、财、物权限,研究所责权利相结合,能充分调动研究所的积极性,有利于学院管理和快速发展。各研究所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各所平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自筹用于教学、科研经费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每年在8000万元以上,2013年学院共获准各类科研项目189项,总到款6062万元。其中纵向项目73项,国家级项目28项。获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项。

在科技论文发表和专利获准方面,我院继续保持全校领先势头。2013年学院共发表科技论文188篇,其中SCI检索47篇中有11篇为一区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也同步增长,排名前四的论文分别达到10.05、7.951、6.171和6.031。2013年学院共申请发明专利36项,获准授权发明专利32项。出版科技著作及教材17部,其中专著7部,教材10部。

在横向技术服务方面,由我院负责设计的投资达19亿元人民币的陕西生态水泥有限公司富平2×65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工程项目完成建设和单机调试,该生产线以“XDL水泥熟料煅烧新工艺”为核心技术,融入多项创新设计理念,已进入全线联机调试阶段,可望于2014年春季投产。

科研实力的增强、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方向实验平台的建设,促进了科研对于教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和研究所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为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通过改革,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拓宽了就业面,学生各类各级竞赛的获奖数量增加,连续10年就业率保持在98%-100%。成果在材料专业教指委会议上多次介绍,获得广泛好评,并被济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