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水文学》课程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给水排水工程上应用的学科,主要讲授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取水和雨、污水收集排放相关的水文学知识。结合专业需要,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基本特点,掌握水文学基本原理,学会水文分析计算基本方法,熟悉和掌握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有关基本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初期阶段(1956-1978)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1956年建校时成立,全国50年代设置该专业的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在该阶段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就单独设置了《水文学》课程,并将其列为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给水工程》中的地表水取水工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文革后期的教学计划中,将水文学与取水工程合并为一门课程《水源与取水工程》,为了适应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本校马学尼、于泮池、曹翀等几位教师组织编写了《水源与取水工程》教材。

2. 建设阶段 (1979-1997)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适当调整,当时缺少一本较为适宜于本专业教学的水文学教材。在1978年的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会议上,《水文学》又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并讨论通过了该课程的教材编写大纲,由我校前身——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马学尼副教授主编新版教材。

  通过搜集与整理大量文献资料,我校马学尼老师主编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使用的首版《水文学》全国统编教材,并于 1979年12月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此后,经八年的教学实践,于1987年以我校(马学尼)主编和湖南大学副主编对第一版《水文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再版;并起草了《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

  《水文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在我校一直由给排水教研室承担,在1994年以前主要由马学尼和贾玉新2位教师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教学编制和管理隶属于给排水教研室,使他们每年有更多机会参与给排水专业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在《水文学》教材内容编写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更紧密地结合给排水专业的需求和发展。

  1994年后,该课程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和加强,课程教学特色更趋明显。

3. 发展阶段 (1998- 至今)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全国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调整和完善,引入了教材竞争编写机制。《水文学》(第三版)就是在此背景下,于 1996年7月经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三所学校间的公开竞争和评审,我校获得主编权(马学尼、黄廷林主编)。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并充分考虑其它院校使用第二版《水文学》教材10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第二版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修订和完善,于 1998年5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行。

  《水文学》(第三版)作为全国统编教材,2001年度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被建设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专业学科“ 十五 ”重点规划建设教材;2003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由陕西省推荐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

  第三版《水文学》教材又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于2006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水文学》第四版被列为国家 “ 十一五 ” 重点规划建设教材;2007年由中国建工出版社推荐申报国家精品教材。截至 2008年04月已累计22次印刷,发行91800册,为恢复高考30年来我国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针对教材内容和专业教学要求,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需要,又重新起草修订了《水文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5年,“ 水文学 ”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评为 “ 陕西省名牌专业 ”,进一步增强了教师队伍对该课程建设的动力和信心,在课程负责人的领导下,经常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另外,我们还承担完成了该领域多项科研、工程设计等工作,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随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水文学》课程还需要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进一步加强。我们现有的《水文学》课程建设基础已经为将该课程建设成为我国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也有信心、将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