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 是根据全国给水排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0 年修订的专业教学大纲,为该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国内尚缺乏该课程教学经验和可用教材的情况下,本课程小组从 2001 年着手编写校内教材, 2002 年开始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我国虽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办了给水排水本科专业,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经验,但多年来该专业教育一直注重从缺水工程开始的各个供水工程环节,而不大重视水资源本身的利用和保护问题。世纪之交,随着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专业人员越来越感到要保证向用户提供清洁可口、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优质水,仅仅重视水处理的环节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强调从水源开始的水质保障和水资源保护。本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
虽然 “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 对课程小组而言在当时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但由于课程负责人王晓昌教授具有在国外多年从事与该命题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并直接参与过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非洲、东南亚、大洋洲开展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技术援助工作,因此比较熟悉该领域的专业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小组研究拟定了授课的方案和主要教学内容,编写了与此相应的校内发行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于 2007 年向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交了正式出版的书稿,并于 2008 年 1 月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正式出版。
课程开设初期的 2002 年使用的校内发行教材以及讲授内容中,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相当多的内容继承了传统的 “ 取水工程 ” 的教学经验,而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则主要注重讲述水源的污染防止技术与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几乎每年都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和调整,逐渐加大了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的节水技术、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通过校内发行教材的两次修订,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教学体系。
由于作为水资源的自然或人工水体按其提供不同目的用水的作用就有一定的水域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分区要求达到特定的水质要求,因此课程逐渐注重从水环境的角度来论述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而形成了给水排水专业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有机联系。从 2005 年起,本校的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也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列为选修课程,因此课程小组的教学任务和扩大到了三个专业的范畴。教学范围的扩大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调整。最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充分体现了这种专业渗透和融合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