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相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其他学科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来说,《建筑企业管理》不像《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学》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有标准的定理、公式与计算方法,“定量”的内容较多,学生容易被课程的内容所吸引,教学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而《建筑企业管理》课程则内容繁多,叙述性强,更侧重于完整的理论框架及管理理念的介绍,而重点不在管理中定量方法的应用,相比较而言,“定性”的内容居多。所以,对于《建筑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来说,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知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发挥这门课程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应有的重要作用,本课程注重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知识应用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相得益彰
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形式戚戚相关
,各种信息和理念更新较快,为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生可形象直观地接受知识,突出课程的要点、难点,课件条理清晰、便于更新,可充分发挥其作为课堂授课辅助工具的作用。为了便于引导学生经典知识的追溯和理解,本课程并没有摒弃板书的教学手段,而是作为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渗透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完全贯穿课堂,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2)案例讨论,知识运用
众所周知,教学案例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案例包含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本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穿插有丰富多彩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在学习每个内容之前有“开篇案例”,帮助学生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主要起启发思考的作用;内容结束以后则有“案例应用”,即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主要起对已学知识巩固和应用的作用。在教学案例的选用中,尽量选取建筑企业管理的案例。由于建筑企业管理案例相对于其他企业管理案例要少的多,所以主讲教师非常注意平时建筑企业管理案例的积累和收集。也可以通过非建筑企业的经典的企业管理案例,进一步分析由案例得到的启示在建筑企业如何用,能否用的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案例讨论,并尽量能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相互切磋,合作互动,对知识进行预习和巩固,并能大大提高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游戏,寓教于乐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游戏,以期在模拟场景中让学生体验相应的知识。小游戏举例:
游戏名称:撕纸。
游戏要求:学生各拿一张纸,听老师的口令,进行撕纸。
游戏过程:老师发口令(将纸对折,撕去一个角;再对折,再撕去一个角;如此反复3-4次),学生根据老师口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游戏结果:撕纸的结果五花八门。
结果分析: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境下,结果各不相同?
学生受到启发的原因分析:1)纸张没有统一的标准;2)老师指令不具体;3)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纠正错误;4)对结果好坏没有评价;5)不知道为什么撕纸等等。
总结:这个游戏过程体现了“管理的含义及职能”,强调“管理一定是有目的的行为”,且“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等”。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解释融入游戏情境中,学生可以不死记硬背管理的定义及职能,只要回忆一下这个场景,自己再分析即可掌握这个知识点。
类似这样的情景教学的游戏有很多,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效果。
(4)拓展训练,第二课堂
拓展训练,英文名(Outward
bound),从字眼上解释为船要离港招集船员的旗语,后来被人们解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抛锚起航,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没有未来的挑战。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后来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拓展训练的每一项活动,都经过精心设计,有明确的培训目的,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在这些项目的设计中融合了企业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和运用。《建筑企业管理》的教学适时抓住学院组织的拓展训练的机会,使训练场地成为本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
学院组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项目包括信任背摔、穿越电网、高空双人行、缅甸桥、木屐行走、乒乓接龙、绝壁求生等。在训练场地,课程团队教师抓住机会,帮助学生分析和讲解各个项目体现的企业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拓展训练结束以后,结合课程的内容,专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总结。拓展训练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本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如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工作、领导力等内容)得到深刻理解和运用。
(5)设计调研,加深印象
在《建筑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适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例如:讲解“建筑企业素质”的内容:
第一步: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素质”怎样解释?(可以思考“人的素质”怎样解释?)
第二步:引导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企业素质”?
第三步:解释:“企业素质”是企业构成要素的质量及其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企业素质”的内容包括领导班子素质,职工队伍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企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为竞争能力、应变能力、盈利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等。
第四步:将“企业素质”用到“人的素质”,再重新思考:一个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使其在社会上不断生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为了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配合课程的内容,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工程管理学生素质”的调研。结果显示,工程管理的学生认为自身应当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管理、人际交往、思想品德及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关于“工程管理学生素质”的调研和反馈过程,初步达到了如下效果:1)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运用;2)为自身素质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方向;3)同时,学生反馈的结果,还有助于我们真正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期培养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4)学生切身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
(6)专题讲座,校企互动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和时效性比较强,邀请企业及建筑企业的资深管理专家作专题报告就很重要,专题报告涉及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投标、建筑企业贯标等内容,这些专题报告为课程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学生视野,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来自企业专家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将我们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
(7)课外自学,有效补充
自学不仅仅涉及课程的非重点难点以及易于理解的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期刊、网站及其他资料,让学生课内和课外自学,在提高其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了解了学科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是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
2.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建筑企业管理》课程无教学实践环节,但是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众所周知。为了弥补此空缺,也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平时点滴的课程进程中。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如下:
1)角色扮演,企业诊断
随着课程的进程,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对学生分小组,每组学生基本上扮演企业不同管理人员的角色,包括总经理、各部门经理等,根据需要,按照职能或其他的划分标准来分配角色,并以自身角色对案例描述的企业问题进行诊断。受本课程学时的限制,案例讨论放在课堂或课下,每个角色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各个小组还应对整体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案例教学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对其有存在的问题有所认识并提出整改措施,从而体验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与任务。
2)第二课堂,理解运用
《建筑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适时抓住工程管理学生拓展训练的机会,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融合了企业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训练项目中的信任背摔、穿越电网、高空双人行、缅甸桥、木屐行走、乒乓接龙、绝壁求生等,恰是课程相关知识(如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工作、领导力等内容)的深刻思考和运用。训练项目不仅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刻理解了课程的相关知识。
3)专家座谈,有效补充
为了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邀请建筑企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老师座谈。内容涉及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投标、建筑企业贯标等。这些管理人员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本课程乃至本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教材的编写及选用提供宝贵有效的建议。
(2)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和采用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亲身体验管理,利用所学知识对企业进行诊断,并提出整改措施,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更能体现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且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思考,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讲座让学生对管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意识到管理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的,在不断提升本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的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并很快适应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